一个无聊的人
02.12
2025.02.12 Wednesday
×
[PR]上記の広告は3ヶ月以上新規記事投稿のないブログに表示されています。新しい記事を書く事で広告が消えます。
06.30
2011.06.30 Thursday
每次喝咖啡都会喝出兴奋剂的感觉。轻则思维活跃大脑充血,重则心跳加快手指发抖。高中的时候经常考前喝咖啡提高做题速度,结果发现手握不住笔。后来为了笔迹不要太歪斜,再也不敢这么干了/_\
最近过得虽然挺浮躁,但是还是积攒了一些想法,和师傅交流之后,总结了以下问题。
(其实这个博客写过的所有东西博主都不敢再看一遍,因为每次回看都会被博主自己的傻X吓到…所以来逛的朋友们都别介意博主偶尔没脑一下了好吗?)
其实虽然积攒了很多想法,但突破口还是在于和师傅谈了话。所以能提出问题的‘点’其实还是来自于师傅的问题,虽然我自己也有点儿,但是没那么震撼也没那么深刻。
1.
想起初中时老樊说的一句话:”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只有变化。“
所以”以不变应万变“这句话,应该解释为”以万变应万变。“
对于自己而言,对变化的恐惧从来都没有少过,环境也好,想法也好,心境也好。很长时间以来,自己的思维成长方向,都是让自己定性,是让自己迅速找到一个切合自己实际利益、切合自己本性的思维方式,然后用这个思维方式所得出的各种理论把自己武装起来,从而让自己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比如说“你该坚持自己的想法,并且你的想法是万人中的一个”,比如说:“人该有自己的立场”,比如说:”人因为有了立场,所以才不会随波逐流。“ ——我觉得这样做好处确实会有很多,起码能简化自己的思维,起码会具备取舍的能力。但如果一直停在这儿,停得太久,坏处会更多。
活得确实很明晰,很定性,但是很容易就会变得狭隘。
观念(或者更具体的说其实是立场)的形成总是来自于感性、好恶和常识。虽然理性能够成为拓宽接纳度的助力,但是如果不试着摒弃前三者,接纳的东西永远无法变成自己的,也就是没法做到思想上的接纳,接纳只不过是行为上的接纳而已。
所以说能够耳听八方但思想始终置身世外也是种很可怕的状态。我觉得这个状态比容易受人影响更可怕,因为人的成熟总是走向独立的,所以人在年龄增长的同时都会慢慢定性,这是必然方向。但也正是这种自然而然的定性,很容易让成人的思维方式成为定式。所以作为一个成年人,一旦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后,明确了自己的想法之后,下一步做的不该再是反复确认它,而是试着反复推翻它,前提是这个推翻必须建立在已经明确的基础上,这是个不让自己变得狭隘的方式。
(‘敢于明确’这一步应该是高中时该完善的自我调整了,那个时候是明确自己想要什么,明确自己的各种想法的自我认知塑造期。…或许不知道这些想法的对错,但至少知道自己想过这些。)
因此接下来我想自己该明白的是明确和确认的区别。后来师傅总结了一句霍金的思想:自然科学的发展如果是向着下定论的方向跑去了,那其实不是件好事。所以关于这个问题,回到前几段的主题中,还是那句:追求的是无尽的变化。不是被变化牵着走,而是牵着变化走。明确的目的不是为了确认。
所以说只有二十岁那几年才是世界观的成长和形成期,之后就定型了,这话应该是鬼扯,傻缺才会去相信。人活多长就能学多长,思维无限远,如果它的可塑性只占有人生的个位数分之一那活着也太没意义了/_\
2.
关于宗教这个东西,师傅说它拯救了很多人。在最终认为”此题无解”的情况下,我最开始的观点是:
宗教拯救了很多人-->宗教是人心中的幻象-->人自己拯救了自己
现在看来它就是个三段论/_\
然后这个聊天记录里师傅的话得供起来,太有用了。
最近过得虽然挺浮躁,但是还是积攒了一些想法,和师傅交流之后,总结了以下问题。
(其实这个博客写过的所有东西博主都不敢再看一遍,因为每次回看都会被博主自己的傻X吓到…所以来逛的朋友们都别介意博主偶尔没脑一下了好吗?)
其实虽然积攒了很多想法,但突破口还是在于和师傅谈了话。所以能提出问题的‘点’其实还是来自于师傅的问题,虽然我自己也有点儿,但是没那么震撼也没那么深刻。
1.
想起初中时老樊说的一句话:”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只有变化。“
所以”以不变应万变“这句话,应该解释为”以万变应万变。“
对于自己而言,对变化的恐惧从来都没有少过,环境也好,想法也好,心境也好。很长时间以来,自己的思维成长方向,都是让自己定性,是让自己迅速找到一个切合自己实际利益、切合自己本性的思维方式,然后用这个思维方式所得出的各种理论把自己武装起来,从而让自己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比如说“你该坚持自己的想法,并且你的想法是万人中的一个”,比如说:“人该有自己的立场”,比如说:”人因为有了立场,所以才不会随波逐流。“ ——我觉得这样做好处确实会有很多,起码能简化自己的思维,起码会具备取舍的能力。但如果一直停在这儿,停得太久,坏处会更多。
活得确实很明晰,很定性,但是很容易就会变得狭隘。
观念(或者更具体的说其实是立场)的形成总是来自于感性、好恶和常识。虽然理性能够成为拓宽接纳度的助力,但是如果不试着摒弃前三者,接纳的东西永远无法变成自己的,也就是没法做到思想上的接纳,接纳只不过是行为上的接纳而已。
所以说能够耳听八方但思想始终置身世外也是种很可怕的状态。我觉得这个状态比容易受人影响更可怕,因为人的成熟总是走向独立的,所以人在年龄增长的同时都会慢慢定性,这是必然方向。但也正是这种自然而然的定性,很容易让成人的思维方式成为定式。所以作为一个成年人,一旦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后,明确了自己的想法之后,下一步做的不该再是反复确认它,而是试着反复推翻它,前提是这个推翻必须建立在已经明确的基础上,这是个不让自己变得狭隘的方式。
(‘敢于明确’这一步应该是高中时该完善的自我调整了,那个时候是明确自己想要什么,明确自己的各种想法的自我认知塑造期。…或许不知道这些想法的对错,但至少知道自己想过这些。)
因此接下来我想自己该明白的是明确和确认的区别。后来师傅总结了一句霍金的思想:自然科学的发展如果是向着下定论的方向跑去了,那其实不是件好事。所以关于这个问题,回到前几段的主题中,还是那句:追求的是无尽的变化。不是被变化牵着走,而是牵着变化走。明确的目的不是为了确认。
所以说只有二十岁那几年才是世界观的成长和形成期,之后就定型了,这话应该是鬼扯,傻缺才会去相信。人活多长就能学多长,思维无限远,如果它的可塑性只占有人生的个位数分之一那活着也太没意义了/_\
2.
关于宗教这个东西,师傅说它拯救了很多人。在最终认为”此题无解”的情况下,我最开始的观点是:
宗教拯救了很多人-->宗教是人心中的幻象-->人自己拯救了自己
现在看来它就是个三段论/_\
然后这个聊天记录里师傅的话得供起来,太有用了。
托尼托尼 3:39:09
试着忘掉你自己的认知模式
nainica 3:40:43
忘掉之后我该怎么认知
nainica 3:41:30
我总得有一个自己的认知模式,立足于这个再去探索其他的/_\
托尼托尼 3:41:35
先忘了再说
nainica 3:41:54
忘了是个很抽象的动词……
托尼托尼 3:43:05
真理发展的比较早的是精神世界方面
托尼托尼 3:43:23
后来 对自然界的认识快速强大起来
托尼托尼 3:43:27
就是现在的科学
nainica 3:44:00
也就是说,人通过宗教得到真理?
nainica 3:44:17
那宗教是不是像数学里面用假设法做题orz
托尼托尼 3:44:35
说实话
托尼托尼 3:45:02
科学直到今天 也没有达到精神真理的高度
托尼托尼 3:45:07
所以还得去那里找答案
nainica 3:45:37
所以我真的觉得
nainica 3:45:42
精神真理的由来是哪
nainica 3:45:50
是人自身进化出来的还是来自于外界
托尼托尼 3:45:52
不知道
托尼托尼 3:46:00
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定论
nainica 3:46:14
而且我一直有个疑问
nainica 3:46:22
也就是站在怀疑论的角度来看
nainica 3:46:31
觉得有些东西是无法论证的orz
nainica 3:46:41
但是论证本身又是适用于自然科学的办法
托尼托尼 3:46:40
即使可以论证 也不能让所有人信服
托尼托尼 3:46:48
这是个事实
托尼托尼 3:47:59
你受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太多
nainica 3:48:27
我觉得一旦不用这种方式思考
nainica 3:48:34
自己就会站不稳脚跟/_\
托尼托尼 3:48:36
就练探讨宗教都要用科学的眼光
nainica 3:48:46
就会变成彻底的怀疑论
老实说我觉得上述讨论的东西和《纯粹理论批判》(不过我就看了前几页和目录和引言…可能还查了一下维基百科orz)康德的提出的问题挺像,至于更多的俺也没发言权,因为没读完。
后来在电话里师傅提到亚里士多德的:“世界只不过是人类意识中的世界。”,科学只不过在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引号里的观点似乎中外太多哲学家提过了,从朱熹到王阳明到康德到黑格尔,到所有唯心主义的科学家,无论是主观唯心主义还是客观唯心主义。
不过这些东西再怎么深论下去也是无解的。如果按照亚里士多德的比喻延伸一下,形而上学=树根,物理=树干,其他自然科学=树枝的话:人类先尝到的总是树枝上的果子,能直接校验的是果子是否好吃和好看。树枝本身的价值要通过果子的情况来间接衡量和体现(比如说如果树枝朝向阳光处,果子熟得更快,反之亦然),树干是否健康也要通过树枝和果子的综合情况衡量和评定——这又仿佛掉进了逻辑实证主义的怪圈了。
反例很明显:可以把所有事件串联起来以因果的形式去看,却不能否认它们其实并没有交集的可能性。比如说,一棵结不出果子的树也是存在的,(在极端条件限定的情况下)你可能找不出任何方式来证明它的树干是健康的。所以一种没有依靠科学来实践的形而上学是存在的,它先于科学,却无法被证明,这样的情况一定是有的。
——或许宗教和哲学就是在这点上殊途同归,当然这点到底是哪一点我好像还没去给它一个相对定义,现在有的只是个暧昧的比喻orz
不过因为快累死了所以今天还是先罗嗦到这儿吧/_\
后来在电话里师傅提到亚里士多德的:“世界只不过是人类意识中的世界。”,科学只不过在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引号里的观点似乎中外太多哲学家提过了,从朱熹到王阳明到康德到黑格尔,到所有唯心主义的科学家,无论是主观唯心主义还是客观唯心主义。
不过这些东西再怎么深论下去也是无解的。如果按照亚里士多德的比喻延伸一下,形而上学=树根,物理=树干,其他自然科学=树枝的话:人类先尝到的总是树枝上的果子,能直接校验的是果子是否好吃和好看。树枝本身的价值要通过果子的情况来间接衡量和体现(比如说如果树枝朝向阳光处,果子熟得更快,反之亦然),树干是否健康也要通过树枝和果子的综合情况衡量和评定——这又仿佛掉进了逻辑实证主义的怪圈了。
反例很明显:可以把所有事件串联起来以因果的形式去看,却不能否认它们其实并没有交集的可能性。比如说,一棵结不出果子的树也是存在的,(在极端条件限定的情况下)你可能找不出任何方式来证明它的树干是健康的。所以一种没有依靠科学来实践的形而上学是存在的,它先于科学,却无法被证明,这样的情况一定是有的。
——或许宗教和哲学就是在这点上殊途同归,当然这点到底是哪一点我好像还没去给它一个相对定义,现在有的只是个暧昧的比喻orz
不过因为快累死了所以今天还是先罗嗦到这儿吧/_\
3.
”恐惧来自于未知“这句话挺管用,在莫名其妙的低潮期来临时它都会起到一些调整情绪的作用,但它一定不代表全部…像是蟑螂和飞蛾之类的即使已知也不会不恐惧好吗。
重点其实在于,其实不说”恐惧来自于未知“这句话我也知道我恐惧的是自己不曾了解不曾涉及的东西,毕竟知道了还怕个屁啊。但是给它一个相对明确的定义,让它成为箱子里的备用理论之一之后,它就会变得莫名其妙生效了,恐惧也就没了,这到底是种什么病我还在研究中。
如果未来之于我始终是个积累的过程,那么理想状态应该是:常备一个箱子,箱子里装着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数量可以不断增加。各种方法按照思考角度分类,不会混乱的排在一起,每次都该知道从哪个思考角度的分类里拿出一个解决方法,每次都先选择角度再在角度内局部搜索方法,不要每次都动用全局搜索,要节省一些大脑主板磨损/ v \
”恐惧来自于未知“这句话挺管用,在莫名其妙的低潮期来临时它都会起到一些调整情绪的作用,但它一定不代表全部…像是蟑螂和飞蛾之类的即使已知也不会不恐惧好吗。
重点其实在于,其实不说”恐惧来自于未知“这句话我也知道我恐惧的是自己不曾了解不曾涉及的东西,毕竟知道了还怕个屁啊。但是给它一个相对明确的定义,让它成为箱子里的备用理论之一之后,它就会变得莫名其妙生效了,恐惧也就没了,这到底是种什么病我还在研究中。
如果未来之于我始终是个积累的过程,那么理想状态应该是:常备一个箱子,箱子里装着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数量可以不断增加。各种方法按照思考角度分类,不会混乱的排在一起,每次都该知道从哪个思考角度的分类里拿出一个解决方法,每次都先选择角度再在角度内局部搜索方法,不要每次都动用全局搜索,要节省一些大脑主板磨损/ v \
PR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