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无聊的人
02.12
2025.02.12 Wednesday
×
[PR]上記の広告は3ヶ月以上新規記事投稿のないブログに表示されています。新しい記事を書く事で広告が消えます。
05.20
2011.05.20 Friday
我知道换了模板之后自己的日记自己都读得上气不接下气的原因了,那就是它…它太宽了。搞得每次写都觉得应该写很长的东西才能形成紧凑一段,结果把一些应该分好几段来说的东西凑在一起,这样太失败了好吗…
其实是觉得…想衡量一个人的深浅,只有看他自己产出的东西才能校验得出来,文也好图也好。拿文作比喻,朋友说写小说是种和阅读量无关的天赋,如果作者自己可以自己发现问题并且自己给出答案的话,就无需从书中寻找答案了,生活本身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而反过来,即使博览群书,即使有技术会鉴赏,自己产出来的东西如果不行,就说明这人是不爱动脑学而不思的类型。鉴赏是很容易做到的,它甚至可以找对一个方向之后自行训练,但思考的能力可没有办法,人在其所处的环境中,思考的方向最开始可能是被引导的。
(补充一下,评论虽然也是“自己产出的东西”,但它不一样,评论的能力是必须要从阅读量中索取的。)
所以以前总感叹有十六七岁的小孩读特别艰深的哲学书真不容易,现在想想他们大概只是看个风景而已,有时候用审美的眼光去看一切东西也挺糟糕的,那会永远停留在表层…实在太可怕了。
也就是说,有的书必须是带着一定问题去看的,就像那天师傅说的,看书永远是在查漏补缺。就像盖房子,框架打好了砖瓦才有用,框架都没明白搜集一堆砖瓦只会徒增垃圾。如果心中无物,看再多也没用,问题大部分是来自于对生活本身的观察上的。阅读虽然产生问题,但几率肯定比较小。所以大部分情况下,阅读只有在想去求解的情况下才会物尽其用。或许也有人有意识的向某个方向扩充——这种情况下问题就是无限的了,但是这个时候必须要从最浅的方向入手,一个想要扩张自己的人必定是从那些他已经懂得的部分开始,慢慢向外探索的。所以那些16岁就读起康德的孩子,显然不是抱着求知的目的。
不过这话说起来其实不是一般的土(……),小学的时候老师就教育我”要带着问题读课文”,先把问题写黑板上再让全班朗诵,请小朋友们回答问题。而作为一个经历过这些的人,真正对此感同身受居然是十几年之后……sigh。仔细想想看,有时候每天耳鬓厮磨的东西不一定没道理,有些被标榜为人人都懂的东西,再想一遍也会有新收获。再延伸一下说就是,流行总有它的理由,被大多数人都接受的东西总有其原因,你的例外也可能不是真的例外,而是你没体会出它的价值,你连别人欣赏不了的都能接受,怎么别人都能接受的反而不行了?这个时候就需要用脑了,连脑都不用的就很可能是装B了。
所以说啥…我相信爱动脑的人看棒子剧也能看出与众不同的心得来,就像师傅或者我妈这种人。
P.S.车轱辘话的猫饼我真是改不掉了,除此之外还有逻辑混乱…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大脑!
其实是觉得…想衡量一个人的深浅,只有看他自己产出的东西才能校验得出来,文也好图也好。拿文作比喻,朋友说写小说是种和阅读量无关的天赋,如果作者自己可以自己发现问题并且自己给出答案的话,就无需从书中寻找答案了,生活本身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而反过来,即使博览群书,即使有技术会鉴赏,自己产出来的东西如果不行,就说明这人是不爱动脑学而不思的类型。鉴赏是很容易做到的,它甚至可以找对一个方向之后自行训练,但思考的能力可没有办法,人在其所处的环境中,思考的方向最开始可能是被引导的。
(补充一下,评论虽然也是“自己产出的东西”,但它不一样,评论的能力是必须要从阅读量中索取的。)
所以以前总感叹有十六七岁的小孩读特别艰深的哲学书真不容易,现在想想他们大概只是看个风景而已,有时候用审美的眼光去看一切东西也挺糟糕的,那会永远停留在表层…实在太可怕了。
也就是说,有的书必须是带着一定问题去看的,就像那天师傅说的,看书永远是在查漏补缺。就像盖房子,框架打好了砖瓦才有用,框架都没明白搜集一堆砖瓦只会徒增垃圾。如果心中无物,看再多也没用,问题大部分是来自于对生活本身的观察上的。阅读虽然产生问题,但几率肯定比较小。所以大部分情况下,阅读只有在想去求解的情况下才会物尽其用。或许也有人有意识的向某个方向扩充——这种情况下问题就是无限的了,但是这个时候必须要从最浅的方向入手,一个想要扩张自己的人必定是从那些他已经懂得的部分开始,慢慢向外探索的。所以那些16岁就读起康德的孩子,显然不是抱着求知的目的。
不过这话说起来其实不是一般的土(……),小学的时候老师就教育我”要带着问题读课文”,先把问题写黑板上再让全班朗诵,请小朋友们回答问题。而作为一个经历过这些的人,真正对此感同身受居然是十几年之后……sigh。仔细想想看,有时候每天耳鬓厮磨的东西不一定没道理,有些被标榜为人人都懂的东西,再想一遍也会有新收获。再延伸一下说就是,流行总有它的理由,被大多数人都接受的东西总有其原因,你的例外也可能不是真的例外,而是你没体会出它的价值,你连别人欣赏不了的都能接受,怎么别人都能接受的反而不行了?这个时候就需要用脑了,连脑都不用的就很可能是装B了。
所以说啥…我相信爱动脑的人看棒子剧也能看出与众不同的心得来,就像师傅或者我妈这种人。
P.S.车轱辘话的猫饼我真是改不掉了,除此之外还有逻辑混乱…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大脑!
PR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