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者ブログ
一个无聊的人
02.12
×

[PR]上記の広告は3ヶ月以上新規記事投稿のないブログに表示されています。新しい記事を書く事で広告が消えます。

04.17
Bump of Chicken我的神

终于找到了全部歌词翻译的网站,一首一首看下来,不知不觉就哭了
PR
04.15
这一定是写blog强迫症…

本来想闭锁的,但是发现一天也做不到,对这地方感情太深了…唉。
4月份有《安非他命》上映,但是现在怎么也找不到片源,真让人困扰。
不过实话说…这部电影(请勿怀着好奇心去搜索,因为是同性恋题材)看了预告之后感觉不错,但是看了剧情梗概却怪让人绝望的,总之有点期待这种我不太喜欢的模式怎么被拍好并拍出感人的效果。

放假之后连着五天在家里昏睡和妄想,真可怕啊。
另外一件事,就是我最近真的开始听摇滚了,已经排斥了快8年,现在终于能听了。
后来我在想为什么会这样的时候,只有一个结论:我老了。
因为那样的日子已经过去了,所以才会去怀念。
现在这种心态,有点接近于‘只要看着就好了’。

但是虽说是摇滚,也只不过仅限于Bump of Chicken的所有歌曲。那种洋溢着青春感的旋律和歌词:一下子让人想起来:蓝天、神采飞扬的少年、努力回避脆弱的灵魂而前进的心、无边的热情、抛洒汗水的人生。有人叫bump的歌曲为‘弱者的反抗’,这话很不假,因为他们的歌曲怎么样都能听出一种‘含泪带笑’的感觉,一边哭一边恐惧着一边奋力前进。

青春真好啊!
青春少年也是。
——想这么感叹一句。
04.11
04.08
近来搬了家,其实只是在一幢楼里换个房间而已,但是感觉完全不同。曾经的房间,打开窗户就是楼的另一边,要探出头去才能看见外面。形容一下…可以说是一个呈‘凹’字型的楼中的内侧。

虽然楼是高层,视野特别好,可以看到NANCY市全景,但是由于我曾经的房间处在那么一个尴尬的位置上,这种好处就全没了。加之我的房间特别小,所以生活起来太不方便,经常连转身的地方都岌岌可危。当然还有一点,那间屋子里一年四季朝不到阳光....

于是就这么痛苦的住了一年,直到上一周我搬了家,才搬到新屋子里住。
新房间比旧的大上一圈(当然还是单间studio)....但仍然属于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那一类。但最美妙之处在于它的大半面墙都是一片窗户:从窗户看去,能看到南锡全景。这让我感觉:只要一拉开窗帘,世界就尽收眼底。而我的床刚好就放在窗户旁边。每天早晨八九点的太阳把人晒醒,下午也不受西晒困扰,所以房间就能一直保持恒温。

这种感觉特别像小时候非常向往的一个画面:住在一个很高的地方,房间里一切都齐全,什么都无需担忧。从窗户看去,背景就是蓝天与白云。或者说是一个浮在高空中的配备完全的屋子,既有着各种储存,也能脱离周围的环境——在高空不受污染的地方安稳的存在着。进了这样的屋子,就好像进入一片幻想的天地:可以与世界隔离开来。

所以说啊…最近的生活真的算是如梦似幻,唉唉....可以用这几个字来形容。
03.28
1.

听说shineblog要关闭,感性的想法不知道怎么说才好。但这样其实也没什么…比起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的人都在一个一个消失,网络上的萍水相逢也算罢了。

――人的生活由记忆和对未来的幻想薯G成,‘现在’只有一秒而已,‘活着’不是指实感,而是经验才对。

换个话题,最近看了三岛由纪夫的几个短篇小说,还是被震撼了。内在精神是其一,文字风格是其一――前段时间看本书上提到‘语言的习惯’,比如说像法语中形容‘打发时间’是tuer le temps,如果直译应该是‘杀死时间’――但是放在中文里就不会有这种形容的习惯。

以此类推,不胜枚举,像语言习惯这种东西…实在是博大精深而且妙趣横生。
比如说像和歌固有的美感,估计就是语言习惯的效果之一,比如日本文学中对事物描述方式,以及其所有的形容和比喻,有时候实在让人感到说不出来的神妙....那种气氛绝对是独有的,独有的属于某个民族气质。所有语言、所有民族应该都是如此。

最近时常语无伦次,日记的可读性较差,真的抱歉了。

2.

半夜失眠,出于念旧情绪而看了一遍过去写过的文章,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
就在今早起床时我还对自己说:“人有时候是要变得世故一点,但不应以变得世故为荣。”
——现在看来我真是不知不觉以此为荣了…
会因为说了模棱两可的谎言而感到通体顺畅,也会因为说了安慰别人的假话、看着别人露出笑容而感到什么成就。周围的关系处理得好了,人变得独立了,但是灵魂要死了。
所以我真的必须得改变一下,否则这么活下去也迟早会违背活着二字的初衷…唉。

今天突然想起来,有些人在某一年死了,你也不知道他们就算活下来还能做些什么——他们就是该活到那个岁数的人,多一年不行少一年不够。他们的人生气质就属于必须要短暂的类型,也必须恰到好处。

——这么说着,突然感到宿命的氛围特别浓厚。

在很久之前觉得自己没法想象自己活到三十岁之后的样子,甚至过了二十岁都不能。可现在眼看着就要到了这个年龄,本来以为一切都可以平安如同流水一样的过去,可以视责任与家人为生命全部,可以更加平淡而平凡的过下去。这样地渡过了去年,以为自己是满意于这种变化的,以为庸碌和迟钝确实是等同于成长的。直到现在的某一日回头看看从前,突然感到一种说不出来的悲伤和失落感,不满意——还是不满意呐,求解不得又不能欺骗自己,感觉不太舒服呢。

——然后体会到了什么叫真正的‘梦想只存在于过去。’的感觉orz

应该不只有我一个人,更希望某些事情一定要在过去的某个时刻里实现吧?如果不在那个时间实现,甚至连实现它的热情也没有了,这样的完美主义还真让人头疼啊…唉唉。

当你开始珍重的从整体看待生命的时候,很难不去梦想‘以更贴近自己价值观的方式去安排自己的轨迹’,但是世事难料,将来都难以把握,过去的时间就更成了定局。

人总会妥协现实而活下去,但是在达不到自己的梦想退而求其次之后,仍然朝气蓬勃的散发出热情的人,真的很少吧。
那样的人,真的该认真的佩服一下。

从某个方面讲,我感到自己是永远振作不起来了,或许这就是已经进化到最终形态?可是糟糕的是我对将来的一切毫无期待,无论是生活也好,还是自己变成了什么样子也好。妥协了之后,活下去就好,生活有两件事:面对责任和耽于享乐。做好了前者是十分必要的,十分必要的。
03.24
周二下课回家的时候我妈问我:“咦,今天不是罢工吗?”
我说:“是有人游行来着,回家的时候堵车来着,半路上从公车上跳下来走回去的。”
她说:“Lucas今天都没去上课呢,全法范围内都罢工呢。”
我:“……”

所以说,老师们,你们真的太勤奋了,没事应该多享受一下罢工之国的独特乐趣嘛。

今天说起我们今年的数学老师,M.Bataille,脾气很差、为人很神经、但魅力非凡。这是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因为一个老师课讲的好而喜欢上其人本身。没错,他的课是有种神奇的魔力——即使你昨夜三点睡觉,即使他在讲你最讨厌的模块,即便如此,只要他一张口——而且你听了,就绝对能被吸引着听到最后。那种清晰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真的不是盖的,他就有种奇妙的本领,能抓住最浅显直接的例子,无论讲些什么都会一击就中。我从小到大转学无数,数学老师遇到无数,最为佩服、觉得讲解得最为透彻的竟然是位法国人,足可见其语言运用之简洁深刻,以至于让我这个脑筋愚笨的外国人都能听得津津有味。甚至他改观了我对数学的看法和思维方式,估计在我继续活下去的几年或几十年里,只要继续在数学领域呆着,他带来的影响(思考角度、思维方式、兴趣着点....等等)绝对会持续到很久很久之后,并且绝对不会磨灭。

实际上我根本谈不上喜欢数学…只是理科之中一定要选一门的话,也就是它了,还是动手性弱一点的比较好。

其实如果问我真的想学什么,答案永远两个:法律,建筑——前者已经此生无望,即使从小学时代就兴趣盎然,但是没缘分就是没缘分呐……至于后者,如果能学数学,估计以后还是有机会涉足的。总之无论如何,人生中有这么两个‘不以年龄增长为转移的兴趣’,实在是幸甚至哉啊。

又过了一年,又过了一月,在逐渐体会到的人生的意义之中,突然发现‘专注’和‘自然而然的忘我’以及‘知足’是多么重要的事....今年没有涉猎太多东西,好奇心也不旺盛了....求知欲甚至也减少了(这是真正的堕落啊)。兴趣的随心性提高了,也经常会不求甚解了。如果日子能像流水一样滑过去,作为世界上的一个普通的人——应该也算是幸福的一种了吧。虽然也有不甘心,但是不甘心也应会渐渐消去的吧。
03.17
最近的事

1.最终还是选了选应用数学,走一步算一步吧。

2.这意味着我将放弃对语言的兴趣和其他,那就....放弃吧,人生总有取舍,只要还有一颗心并且活着,总有一天会获得做自己想做的事的权利。

3.如果一切能顺利,这暑假一定要
-学日语
-找个琴房
-去希腊
-找个画室
-写篇小说
-上一柱香
-把旋律和和声编出来...

4.被某少年漫画刺激到之后,半夜未眠,爬起,打开诚一文字会馆,就像被什么东西冲击到了一样。
距离06年末尾竟然有了将近三四年,虽然时间过得这么快,可是让我交付真心的喜好却并没有改变过太多,是因为没有长大还是因为太怀念过去的事呢?

半夜的时候总想起来当时为之疯狂不已的那群壬生狼,这个估计要影响我一生的审美。

曾确实存在过的人物团体就是有种奇怪的魔力,只要他们曾留下足迹的那片土地不会消失,我就有理由带着一种奇妙的灵魂感去继续追寻。

对于08夏天从京都回来,清醒又疲惫地躺在东京的住所里的感触,到现在也忘记不了。
02.28
相机换成单反已经一年多,可是只拍过一张天空,半夜突然想起这样的事来。
曾经拿着Sony-W1的心态是怎样的呢?
虽然现在看起来过去的照片都是无趣的,但每次翻阅的时候都有种自然的呼吸感,这是现在拍照怎么也得不来的心情。
过去的日子里,觉得扬起头来就可以与天空为伴。
那种分不太清自己与世界之间的界限的状态.....虽然幼稚的不得了,但也因从来没有过恐惧而充满了勇气。
仅仅一年之间,却什么都不剩了。
如果不以年轻的状态活着,那么怎么让生命得以持久下去的同时,又去回避‘苟延残喘’四个字呢。
人到底还是需要无私的贡献个人生产力于社会,以驱散自己根性里的懦弱和恐惧。
当他成长,脱离母体,划分出与社会的界限时,会变得急于统治自己、急于认清和掌握自己的力量,然后利用它们以在洪流中明哲保身。
就像是为了求生和自我恢复的本性,从生理和心理上都必须服从这种自然法则。
有时候需要与社会对立,那个时候社会存在的环境——某个区域的自然,很难成为一个让他逃避的场所。
所以会有各种艺术的载体,帮助他们从心灵上跳脱出固有环境,来到一个他可以掌控的向往的环境中求得满足。
02.22
研究了素描技法,发现执笔时的心态真重要,当意识中淡化了‘线’的概念而用‘面’来取而代之,仿佛是闭着双眼那样描绘出意识中存留的画面,那样反而变得更加精准了。

然后....迟来了很久的一部分观感。听卡兰卓的音乐听了两年,终于决心要补一补安哲洛普洛斯的电影。

台词是无上的美丽,所以只能先说镜头。

看了之后我才发现 原来对于摄影构图和寻找空间视角时的理念.....我竟然不知不觉的一直在向他靠近。

一看得已,可是从内而外的被震撼了。虽然片子节奏进展缓慢,但每一个镜头都美到出奇。有人说用诗来拍电影的非安哲莫属,真的不假。而且此话不仅仅是体现在台词上,更是体现在镜头的处理上。诗歌的一大特点就是用整体已经和氛围烘托出中心思想,表达可以是含蓄的,旁敲侧击的。这种特点放在安哲身上就是用景深比较深,角度比较大的长镜头。

可以说是把时间和空间融为一体之后,再用舞台剧的方式进行叙述。举一个最简单的关于绘画的例子,西方油画的视角一般只有60度,灭点只有一个。而东方的山水画或者说是绘卷里则有无数个灭点(像是清明上河图),在一个连续的画面中要表现多重空间交替并且随时间演变的情况。安哲的电影中的镜头就仿佛有种东西方绘画结合的感觉——一个一个空间随时间而相连仿佛东方的绘卷,而每一个镜头定格时又严肃的符合着西方油画的构图 ——结构是非常的完美。并且换场时不再是像舞台剧那般拉下帘幕,而是应用长镜头进行切换(180度或360度).....也可以说是非常好的留白,留给观众进行思考和脑内转换。

有人说卡兰卓的音乐像是从安哲的电影中流出来的血,不...那不仅是血,而是无法流出的电影中的一部分,和电影本身一起构成了促成人物活动的必不可少的环境因素之一。

再者...之前我一直对电影这种艺术形式有抵触心理,这真是奇怪。也不太能理解非专业但一天可以看N个片子的人,那样真的能消化掉吗?电影这艺术形式简直是个高密度的压缩包,人类自诞生以来所有的艺术形式都可涵盖在内,电影就产生了把它们无限组合的可能性,就像一枚炸弹一样,企图从各个角度轰炸人的感官。人在两个小时之内,可理解的东西自然有限,因此常常会感到疲惫和冲击(比如说像我这种笨人,非放假期间一周三部片子就是极限了,再多了会心生郁结或感到麻木)。尤其是现在受解构主义影响的作品这么多,一部片子恐怕想把其全部价值发挥干净,观众不看上几遍咀嚼几遍是不会畅快的领略其全部真意的,当然这只是说比较好的、有研究价值的片子。不过像是拍电影那样巨大而精细的工程,基本上再烂的片子,每个镜头都该会倾注导演的一番心血吧。

另外,感性来说的话...至于对电影的抵触心理这种说法...是读了Foster老人家的书之后才想到的,因为从他的一些言词中发现的确有人存在和我一样的毛病,而且还是这样一个人(艺术家?)。因此那种认为自己特别低俗的负面情绪消失了一部分,转化为‘自己有点低俗’(程度消减了百分之二十?)。当然,如果从感性上而言我这个影盲真的很难去不掩盖的说出‘没错,只是觉得看电影太累,而且不太有安全感’——这有些解释不通。事实上是不太喜欢在看电影时被剥夺了视觉、听觉、感觉....的那种沉溺感,去电影院看的话,这种感觉尤甚。而除了电影之外,无论你做什么,总有一个感官是有空隙的,动画的话因为和现实存在差距,所以有很大的留白。而读书和听音乐的话,也总有一种感觉是安静的、寂静的,闲置的,容你在一个熟悉的世界里呼吸一下熟悉的空气。

以上段落当然是非常夸张了....毕竟电影类型这么多,没看几部有价值的片子就大放厥词确实有点五十步笑百步。看了安哲的片子之后,感到对电影的一贯看法有了改观。像类似精良的片子,你能感到不用把一切交付给导演去度过两个小时,可以利用影片的留白期间游刃有余的放飞思维,跳脱电影的环境进行想象和延伸,但那并非是解构主义,因为导演的路标给得够明显——最后能够殊途同归的话,也算是一种快感吧。

最后说到死狂这个动画,果然一开头就是传闻的血腥暴力掏肠子,血多得像火锅底料一样。
绘 conte据说是暴力美学界的大师,名字倒是记不得了。片子果然又暴力又色情....看了前两集,其中一个女人因为某种原因伸出僵硬的脚捅破纸窗的分镜实在是看得人心头一痒。我这个女性观众如此,若是男性观众看了这个恐怕更有感触吧,此作无论从音乐还是分镜还是台词来说,都无一不以极度夸张的方式表达了日本男性文化(武士道)的自我疯狂和对外的掠夺式(毁灭的)的一面。内在精神如此疯狂安静,表现方式则雅而不俗,静而不动。画面间带的大部分留白,整个看下来感觉是跳脱式的,有种水墨画般的律动感。但每一笔,无非是又强劲又勃发的。你时常能感到神经获得了就像是武士提起剑尖时的那种前奏一般的细微的跳脱和针刺感.............看了第二集之后,我深刻的感到语言贫乏,不知该如何盛赞东方的静与动的集合有多么形似千丝万缕,扯一发而动全身——这样类似的感觉。日本的剑道,也作为年轻人主流文化中的一枚,真足以让中国一些数典忘祖的浮躁的年轻人忏悔,我深刻的感到忏悔。

P.S.
关于那部名叫羁绊的漫画,我本来是想深刻的表达一下对AB的不满...但是后来想想,羁绊本身也是个有价值的漫画,主要体现在它每一话都能制造出一个焦点,让读者有读下去的欲望。并且这些焦点对剧情推进毫无影响,对这种非小单元式的剧情漫画,线索复杂又要控制得体环环相扣,十几年如一日的每周连载,要做到保持人气但又不添加太多新元素,只是在老剧情上炒冷饭和推陈出新,已经算是不错了。像死神那样的碗橱,自从05年丢了之后就一直懒得再捡起来重新追.... 听说,对jump系而非FJ和井上出品的漫画,看热闹才是正经事,文艺什么的最讨厌了。
02.21
最近放假(实际上是不务正业)期间,看了死狂、永恒一日、部分的《纯粹理性批判》.....等,这几个名字并列在此实在有些无厘头啊。

大约在两周前做了一个梦,梦到我用刀杀死了一个人,又把他弃尸荒野埋了起来。
梦里的场景和心情太真实,以至于影响到若干现实世界的轨道。好像从那时刻起自己又成长了一些。和平时自我催眠的积极心态不同,有点像是潜意识不由自主的从阳光和理想之地走入了现实。

从那以后,无论看什么东西,‘人’的形象都清晰了起来,而世界本身中与人对立的那部分存在变微弱了。
心情也处在一种浮躁又真实的感触里,以至于我有些质疑过去这些年自己都干了些什么,‘生命’本身的最重要之物,是力量、无坚不摧、勃发的生命力和想要拼搏的欲望,可能这些才所谓是极端的真实吧。或许只有在肉体上尊崇了生命延续的本身意义,精神上才能如释重负,走向超脱。

所以突然非常想去看些极端写实的作品,譬如说夸张的武士道、宗教禁锢、等等。某些时候唯有肉体的感触才能让精神真正的为之一震,否则人会永远停留在朦胧的意识之中、让它们相互对立、转换、再接着消失。在解构主义大肆横行的现在,过去的立派的形而上学已经不足以给人的神经和意识换来一股清泉,以梳理开了。

循环的循环的人类啊.......

不过话说了这么多,殊途同归,勇气和力量才是必要的,只是过程千变万化。无论如何还是希望它们的得来不是出自于感性,而是知性和理智,虽然这一点很难。

最后.....是过年前不久我妈拍的一张照片(慎入)。
02.02
最近即熬夜,又早起,每天睡眠时间平均不到五小时。可是这段时间基本上处于被浪费的阶段,什么都没做成,真是糟糕透顶。
考了四小时哲学,到现在脑子还处于混沌状态。哲学真是最可怕的考试,你会发现‘思维方式’和‘思维’两者的区别有多大——甚至是不可比的。而且你会发现,逻辑到底是多重要的东西。写文章的时候如果没有一定的结构框架意识,没有一个线索贯穿前后而是只凭感性的话,那样只会使得自己的思维方式变得愚钝,甚至会蔓延到所有领域,甚至和毅力的锻炼也会挂钩。可是这个东西有很大一部分是需要培养的,想要在瞬间修炼出来根本不可能。所以我…完败了!真的不行啊,水平实在是不行。

说到天气的话,今年入冬以来一直在下雪。
应该是到法国以来南锡最冷的一年了。从11月开始下到现在,唯独圣诞节当日稍微变暖了一些,实在是有点不合时机啊。

因为下雪,也碰到不少奇异的景象…比如说像是头顶晴空白云,眼前满天大雪,让人怀疑雪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也可能是从远处飘来的?或者是被风吹来的?不,不会持续那么久吧。

上周六回到妈妈家住,夜晚又走了一次曾经走过的路。天气很好,刮了风,云层也有散开的趋势。夕阳刚下去的时候,深蓝色的天空里漂浮着橘红色的云块。另一边的天顶,月亮也出来了,可周围的雪却还在下着。

这样的景色真是不可言说。
01.26
到手了!

谢谢,谢谢。
这盘专辑等了两年,终于听到了,所以也算没有白等。
电子乐大师富田勋竟然是三十年代生人,到了这个时代却还在活跃。这么推算起来他开始钻研电子乐也绝对是壮年之后的事了,可是却能应用得像是年轻人一样出神入化。理解力和毅力,果然是神奇的事啊。

说到喜欢的作曲…能做出有段落、有叙事感的曲子是很厉害的。

应该说是旋律的取舍很重要…现在有很多曲子,听了之后好像感觉是抓不住重点…很意识流,虽然旋律从哪个角度听都很美,连在一起就糟糕了。主旋律和副旋律调性相差太大,就像是青红不接一样,不耐听,并且没有过渡感(很难在不知不觉中抓住人心)。光田康典的曲子,听多了就有这种感觉,无法在人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没有专业知识描述起来真困难,就像盲人摸象一样,描述一些过于抽象的东西——估计没人会看懂吧。
| prev | top | next |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Profile


Author: Nainica/Seral
11月9日 A型
此地为私人blog,如有任何言行使您感到不适,请直接点击浏览器上方红叉。
Archives
忍者ブログ  [PR]
  /  Design by Len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