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者ブログ
一个无聊的人
02.12
×

[PR]上記の広告は3ヶ月以上新規記事投稿のないブログに表示されています。新しい記事を書く事で広告が消えます。

11.20
日记写了五年,最近翻看04年的日记——那时候没有电脑,所以写在笔记本上——再读一遍少时的生活感悟,由此感到一阵唏嘘。

04年之前的日记由于搬家已无从考据。并且,从05年开始,日记变得系统起来。

我想如果有机会活到老去,总会有只可用记忆支撑自己生命的那一天——在那时,钱财和人皆不可挽留,生活也不可改变,剩下的也将只有回忆了。这习惯就像是有人习惯于存钱一样——比起钱来,保存记忆应该是更好也更贴心的选择吧。

这样写下去,写到一生——在晚年的时刻,估计每天看十篇,也要看上一阵子吧?呵呵。

有记录的时光总会有特殊的意义,无论这意义会在多久以后被发现。

如果这样认真的思考和记录下去,在若干年之后,或许也能说一句:“过去的每分每秒都好好的珍重了,因此我也无悔于生命。”
PR
11.17
闲暇时间重读了去年的日本游记,感觉到每去一地写游记果然是不会后悔的。每读一次,就像是重游故地。

因此,再一次的感受到那种静谧、空澈、幽深而凄绝的气氛。
就如同午夜起风,清亮的月光映照在幽深的竹林中,山音如潮涌来。

或者也可以说,胸腔里有回声
仿佛不知从哪处读到的声音——
夜晚的细流、月光、风与山音,就在不知不觉中走入了身体。
11.09
人越长大,越不想过生日了

能回国两周+在家一天,虽然遇到诸多不顺,也能算是最好的礼物了。买到便宜机票的概率,通常也不是那么高的。

突然感觉到自己活了,这是昨天晚上躺在床上时萌生的想法。

好似过去的两年,生活一直胶着阴暗并且不踏实。而现在,这种感觉没有了,我觉得应该是因为自己对生活本身产生了乐趣——细微至一杯暖水,一片白纸,都成了给人安全感的工具。也可能是因为新的结局要在眼前渐渐展开的缘故,虽不论它到底是如何。

也像是坐了一冬的火车,从蒙昧又压抑的时代驶向全新的自由一样,旅途的终点散发出微光。

最后想说:愿后来一切都好。
10.14
出了点问题,所以临时决定周六起回国两周半,巴黎到北京,莫斯科转机。

三周之后再回来写日记…
10.09
1

想起来作为‘一瞬’而存在的我们,只有一件事情令人感到安然。

那就是,即使是一点也好——哪怕是一点,为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为寻求未来的发展空间、为真爱与智慧得以延续、为无尽的奥秘成为驱使万事演化的动力…为这些哪怕是做出一点努力。

——仅为这些,我也愿为此而感受‘生命’二字所指的一切。

得到即是为了以更好的形式付出,能够得到的一切…也会被相应的付出。无论如何,都该令人感到满足。
因为得到的已被付出,所以‘得到’也有了应存的价值。
因此,如果任何形式的‘得到’都将令人感到安然。

因此我们手中不会存留任何东西,事物经手一过便会消去,已得的被付出,新到的又填满。想存贪念留下什么,也是徒然的。
然而好在,在尚有一息的活着时候,这就是一个不断交接的过程。

因为只要付出,就会有新的所得,这所得来自于自己和他人。

一切皆如此。

2.

背景音乐是今年一月一直听的一首,好像在这旋律之中总是能浮现出以下情景:

延伸至远方的地面
日光当头
尽头的海洋
一直到夜晚,无尽的原野与群星当头
延伸至远方的路
天地之间,旅人的歌声
10.06

今年只有哲学用斜体记…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尽量少记一些重复的大段落笔记,这样会浪费纸张。如果把教科书编写的有针对性一点,就可以减少很多无用功。而这一切都为了地球资源。
10.05
1

前段时间看了纪录片《The nightmare of Darwin》,讲到维多利亚湖畔的由于大肆捕鱼引发的环保问题,以及其中所引申的非洲——作为欧洲利益的牺牲品,这样的地位。

然而昨天去超市,就看到了传说中维多利亚淡水湖出产的鱼,4欧一片,包装整洁干净,质量有保证,持续供应。食堂里很多吃免费补助午餐的学生,也会把盛在盘子里的鱼一口不吃的倒掉,原因是‘C'est juste mangable.‘--“也就将就能吃吧”。

这个‘将就能吃吧’包括着酸奶、甜点、主菜、凉菜、水果五样俱全,任君挑选。

即使学生们上课时学习‘世界一体化和经济交流下隐藏着的不平等性’,考试是需要辨析、需要给出个人观点,需要发散思维。这一切,也改变不了任何问题,从六十年代至今,维多利亚湖仍然要靠破坏生态环境养活穷人,穷人越来越穷,靠着单一经济来源继续下去,一直持续着。


2.

在人类的美德还没达到某种境界的情况下,局部地域的鸣猪、人拳总会出现纰漏。就像是法国,它努力保护着法兰西领土上的法兰西国籍人的利益,维护他们所需,给他们各样的保障和权力,为了使得他们的利益最大化。然而这显然和‘鸣猪’、‘人权’二字的内涵不符,人类创造着两个词,昭示着一种美德。但这种美德和小偷、强盗团伙把东西投抢回家之后的和平分赃是不能相提并论的。然而,尽管如此,殖民一词却仍可以被现代当事人们正常化的提出,不含任何悔意。就像是提起种族灭绝,第一想到的先是中国的文革灭掉1000万(是吗?),第二想到犹太人。而——那个最臭名昭著的,全世界大多数鸣猪卫士一手打造的‘杀死五分之四印第安人行动’,却无人提及。哦!那美丽的自由女神像,至今建立在无数的尸体上——而这一切死者,不需要代价,不需要偿还,就这么结束了。

从这一点上也必须得知,人类作为一种动物,仍然存留着他的兽性(也就是本性)。白人闯入美洲,屠杀原住民,破坏了生态平衡。这就像是最简单的,性格凶残的鲈鱼被引入了维多利亚湖之后,吃光了几乎所有湖内的原产鱼类,破坏了生态平衡——一个道理。你能说鲈鱼的行为这是种族灭绝吗?当然不能。我们认为我们的脑容量足够大,可以做出有别于鲈鱼的事。其实则不然,我们和水里那些游来游去的生物,行为从本质上来说是一样的。

我们是这样宏观的看待自然界,却没有宏观的看待自己。

或许未来若干年之后,科学家们会得出某个结论,就是说,人类的人口‘迁移’(一定要打引号)也是破坏生态环境的表现。虽然人类有恢复生态环境的能力,但却又触犯了自己给自己的定位——高智商生物——可别只用来马后炮啊。
09.24
感慨


…果然是如果没有长久目标,就会不知所云的人——唉唉
‘有完结的人生’的想法一旦明了了,人可能会从心理上变得比之前更无所惧一点。然而这些终归属于意识,还有一部分,叫做潜意识的部分,是人无法掌握的。

这有点麻烦,有点令人沮丧。
那到底是自然力,还是什么呢?

因此能够想到…对于正常例子来说,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习惯会直接映射到学业上去。丢三落四的习惯、敏感却不够坚韧的心态会直接影响到工作的精准度和效率。这和本身的理解力无关,是模式和习惯的问题。

幼时我们可能更多的是通过潜意识来接受东西,所谓‘熟能生巧’,因为那个时候的……通俗点说就是那个时候的敏感度,并不够,因此无法细察事物的脉理。长大之后会更加动用脑子去灵活思考,并且也意识到‘我是这样思考的’。最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有人做出了数学题但讲不出来,有人做出来了就能讲出来,并且能让别人听懂。

后者的话,想必是在用心思考题目的同时,思考着‘怎样思考题目’的自己吧。这样一分为二,做出来题目的同时也知道了自己的思路是怎样从第一步迈到了第二步,从第二步迈到了第三步。思路是因为题目中怎样的指示(变化)而到这一步来的,而,这一步的启发是曾经接受过的哪一些经验、哪一些概念。

能做到这一步,并且单位效率保持极高的人,是极品中的极品!…
而如果在此同时,他能把问题应用到实际意义上去,用最简单的东西做比喻,把愚蠢的人一点就通的话,他就成了极品中的极品中的极品。


有感而发,先写到这里。
其实这种散漫的写日记习惯,毫无意义的胡言乱语…数量多但质量为0的批量生产,也是一种糟糕的习惯吧。
在某一局部时动力全开,仿佛很有条理很有逻辑似的。
其实呢,再回过头来看整体,才发现每个段落都在各抒己见,连在一起已经成了意义不明的废话。
——可悲可叹……
09.22
《Utopie》中描绘的世界是‘统一’的,自由共产的,所有人有着高尚的美德。高尚的人们自由交流,使得没有一个界限,也不需要有一个界限(这个界限可以是有国界的、自然的、种族的)来迫使他们进行自我保留(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因此这个最终的形态里,人们可以循着自己的本性去进行交流、对话,文化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生活变得更加完美并且压力减少,人也会更好的置身并且置心于现实,不再需要孤独的空想家。

这个时候,所有人没有刻意去保持一致,但是远处看他们就是具有很多共性。
所有人都是自由的,热爱思考并且美善的,他们不断交流,分享这些美德。
事实上,他们在这优秀的交流之中,许多特立的东西被很好的均分了。因为没有天然的障碍来阻挡他们进行意见交换。所以在相对完美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引力下,所有人在不断的讨论中寻得相对的真理,也就会趋向于道德美善的正面。

当然——不能说讨论中获得的只是美德而已,区域的文化习俗也会渐渐变得与个人的生活更贴近。群体的文化习俗会影响到个人生活中的每一个交流:着装、饮食、动作……等等基础的东西。这和古代闭塞的‘民族服饰’不同。而是在不论区域的无限的自由交流之后,可能出现的自然而然的共识。就像是近几个世纪,现代社会简洁的便装取代了旧时各地繁琐的民族服装一样,这样的变迁在未来也有可能发生在所有领域。

这就比如说是红色的水和蓝色的水,如果倒在一起,让水自由流动起来的话,红色和蓝色的区别会马上消失,颜色会变成统一。

但是人类的发展到底是永远在‘世界一体化’的道路上行进,还是终有一天会达到某种终极形态呢?这种终极形态,是空想家所预言的吗?

…… 但是,在人类的美德还没有到达一定层次的时候,共产主义的提前就会成为最可怕的一件事。这已经很好的在近代被论证了。此时的共产主义只能使得人被迫保持一致——但是,在贫富差距、价值观差距很大的社会里,是很难让人从各个方面保持一致。那么此时就只有一个办法能很好的使得共产主义被实施了,那就是:Autocracy和Obscurantism。


问题:‘人性’观念是个人的异化吗
09.20
天能告诉我吗?世界上存在比线性代数的更令人头疼的东西。然而‘头疼’这种事也是幸福的、令人沉醉的、令人回味无穷的状态。

然后呢,上面那段话所指的,就是,The beauty of Hugh Grant!
那个美到不可方物的人。
因此——再一次的,深深的为这样的美震撼到了。

—— 没错,他的脸是光与影的画作,他的气质是不可言传的矜持、讨巧、迷人、俊美、甚至…艳丽。当他侧目回头,你会见到一种点到为止的、如同蜻蜓划过水面一样的迷离的笑意。没错,这些我们能想象出来的形容词,放在这个受宙斯之手点化过的美人儿身上一点也不过分。他的美是如此惊人,或许阿波罗见到他之后也会说: “奥!我不再为雅辛托斯着迷了。”

时间对他来说,又算什么呢?没有任何人类想象出的存在物能阻挡他的气质。他的气质是美的,一如既往的,那气质进行内在变化,却从未减少一些被其吸引的人的数量。就连未来很久之后的死亡——年龄增长之后的最终结局,也只是强调他的美的存在的……尖锐符号。美丽的人可以用死亡来修饰自己,死亡也将会成为他的美所爆发出来的最大能量。当然,另一方面,死亡虽然意味着一些意义和一些瞬间的延长,但它并不能带来更多惊喜。所以,Hugh并未露出死气沉沉的模样,他自嘲式的人生哲学让他仍然活得如鱼得水,并且不断散发出美。他到底是为后人预留着美,还是纯粹为了自己的存在与存在的美呢?奇妙的问题。

一种‘安静’的美感,静谧却锐利、矜持却艳丽、古典却含苞欲放、干净却厚重、清澈却成熟——作为人类,在看到这样的美之时,也该为自己能够看到这样的美,能够拥有描述这样的美的语言能力而感到喜悦吧?这些组似乎对立的形容词矛盾的展现在他身上——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呢?或许在这些矛盾的形容词之间,名叫‘真实的美’的那个东西,就悬挂在平衡的位置——那个各类矛盾的形容词之中的平衡的美,不能多一份也不能少一分的美——就像是天平微妙的制衡点一样。制约着一切尖锐与倾斜的特质,把它们融汇起来,融成了一种新的气质。这样的气质,就像是上帝成功的并且充满爱心的优秀实验品一样——在人间,已经太过绰绰有余了。

——美这种东西,果然是令人精神为之一振之物啊,描述美也是那样快乐的事情。作为人类,可以欣赏到这样的美,还有什么不知足呢?
09.15
1.

如果不带着问题去读理论(哲学)书,那么读到的可能只是见识而已。事后人会成为一个陈列馆,感觉到见识增长不少。这时候人可能会得到因见识增长而产生的满足感和新的自我定位。最开始接触这些形而上学,大多数人都会先进行自我定位,它是对自身了解到第一步,也是以自身为出发点来看世界的第一步。而之后,就是真正的个人的事和不同目的下不同的发展了。 (跑题了…)

这其中,有人不断的发现了问题并且将之提出。
问题来源于一刻不停的思考,从出生到现在,循着必然。没什么幼稚可言,一切从生活经验出发。新闻、报纸、杂志、走路被石子绊了一跤…等等,都是世界的素材。这些简单的事物,也构成逻辑的一环又一环。众人在其中犹如盲人摸象,以无休止的争论为乐。

自然和上帝也为这些而感到高兴,因为所有人都对它们所‘制造’的一些无解的、永恒的话题感兴趣。

2.

对这些感兴趣的人,可以被比喻为‘认真对待老师的答卷的人’。考场里埋头苦干的人总比撂下笔睡觉的人要可爱的多,即使半途而废,或者得了0分,但好在也有过认真的心情。人类和上帝或许都这么认为吧。

这一点大部分人都能做到。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即使是跳楼自杀的哲学家,也相对的并无‘消极’可言,因为他比我们更认真对待生命的意义。虽然他不那么说,但他比谁——都要对这些短短几十年更有兴趣,并尝试从各种方面刨根问底。


3.

热爱生命和热爱生活,是一回事吗?
一旦生命高于生活太多,自杀就会出现了。

4.

事实上是…我在成为一个枯燥的人,正在枯燥这条路上大步前进着。也不知道到了终点会不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凌晨两点,写积分题卡住了(已经卡了多日),所以上来敲字一小时。从今年一开始,就突然有了‘以后不会渡过冗长的时日’的感觉了——没错,因为那样寂静、缓慢、甚至能听见午夜星辰的时间结束了,并且结束在非常合适的地方。那样的时间…不,时段,我暂且笼统的称之为‘少年时代’吧。

5.

学校发了关于学生建立blogs的遵守条例,版权问题非常严格。还好我在中文领域,不然连私用背景音乐也不能放了。

说起来写日记,无论写些什么,都是件舒适的事。除去‘必要的’,不必要的情绪和感叹的东西人人皆有,但是聚集在这里变成文字,就可以废品回收了。
09.12
1

哲学问题
Part I

Les mots nous éloignent-ils des choses ?
文字会使人们远离事实吗?
La démocratie n'est-elle qu'un idéal ?
民主只是理想模式吗?
Qui parle quand je dis je ?
当我强调‘我’的时候,是谁在说?
(我的理解是:当意识告诉我,‘我正在说话’的时候,确实是我正在说话吗?又或者是谁在说呢?这个‘谁’如果代表着潜意识,那么它们是‘我’吗?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不被‘我’或者说我‘用来确认自我存在的意识’所掌控。到底是意识确认了‘我’的存在,还是潜意识确认了‘用来确认自我存在的意识’的存在呢?)
Y a-t-il des guerres justes ?
有正义的战争存在吗?
Peut-on atteindre le vrai ?
人们能够触及真相吗?
Le droit peut-il être injuste ?
法律会是不公正的吗?
L'historien peut-il être objectif ?
历史学家可以变得客观的吗?
L'art n'est-il qu'un moyen d'évasion ?
艺术只是一种消遣吗?
l'athéisme est aristocratique?
无神论是高雅的吗?
Peut-on reprocher au langage d'être équivoque?
人们可以指责语言的模棱两可吗?
Peut-on penser une société sans Etat ?
人们可以猜想一个无国界的社会吗?
Avoir le droit pour soi, est-ce être juste ?
以自我为中心是正确的吗?
Y a-t-il une beauté naturelle ?
是否存在自然的美?
L'historien fait-il partie de l'histoire ?
历史学家是历史的一部分吗?
L'existence peut-elle s'expliquer ?
存在可以被解释吗?
Etre libre et vivre en liberté, est-ce la même chose ?
自由的活着和拥有自由权活着,二者是一样的吗?
Faut-il apprendre à être libre ?
应该养成我行我素的习惯吗?
Le citoyen peut-il se prévaloir d'un droit de résistance ?
公民是否可以使用它们的异议权?
Tout en moi est-il déterminé ?
世上一切是由我来确认的吗?
(我的理解:唯心主义vs唯物主义?)


去年的bac philo是‘Peut-on désirer l'impossible?’——‘人们可以对不可能抱有希望吗?’
从Cours de philo找到的哲学考题,看了四五页,发现题目都非常有趣,非常有深度。


2.

看吧,我又上来写日记了,这个习惯是怎么也改不掉了呢。

看了李开复的一些名言、处事准则、协调能力、能力总结…等等。或许可以称之为现实哲学的东西,不怎么形而上学的东西、板上订钉子的东西——看过之后让人感到十分受益匪浅,十分绝望。

然而恕我浅薄、幼稚、不可不承认——在内心心底,总存在着一种‘只要有人能确认了自己的信仰、存在的意义、爱的相对定义和方式,就会产生无数种成功的可能。这一切会引导着一个人走向自然的完美,不受拘束但中规中矩。’——这样的想法。

其实不用那么多形容词吧,就三个字…不现实!
或许吧,或许不现实。或许若干年后我再翻翻今天写下的东西,会感叹思想是多么的浅薄又片面。
然而这个过程,才是值得期待的吧——日前我只有这些答案而已。

3.

生活诸事感慨:

小的洗衣机用起来手感太舒服了…
虽然立式比不过滚筒柔和,但只能用洗衣袋。

研究了一下棉质毛线衣(或者纯毛衣)怎么洗能不变形的方法——首先必要的是用专有洗毛制衣服的洗衣液……然后就是洗毕之后绝对不能用洗衣机甩干,用手拧干也必须要小心翼翼才可以,最好是直接挤压。不能用衣架晾,也最好不要悬挂,理想的办法是平铺晾干,如果有架子的话,是最好不过了。水温也是可以三十度以下的,但是绝对不能非常热,对此深有体会
| prev | top | next |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Profile


Author: Nainica/Seral
11月9日 A型
此地为私人blog,如有任何言行使您感到不适,请直接点击浏览器上方红叉。
Archives
忍者ブログ  [PR]
  /  Design by Len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