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者ブログ
一个无聊的人
02.12
×

[PR]上記の広告は3ヶ月以上新規記事投稿のないブログに表示されています。新しい記事を書く事で広告が消えます。

01.18
抱着严肃的心态去看少年漫画可真是个愚蠢的行为,它接近了青漫的剧情,又以烂尾告终了,这真是无奈。说到这里,我觉得日后鸣人绝对会跳出来否定鼬的作为,否则被这样渲染的对于和平这种空泛的东西的价值观,会荼毒多少花朵,真的不敢设想。而鼬的故事,完全就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被现实吞没的过程。

所以说世界上的理想主义者,包括我自己在内,都要慎重…
火影里把鼬的‘事与愿违’刻画的令人胆战心惊。把忍者世界不存在的和平寄于木叶身上,成为双重间谍,把家族的秘密透露给上层,以为能拯救家族,但得到的答复却是木叶灭族的命令。走到这一步,他就再也无法选择了。

我真的必须要看看岸本他…他要怎么画下去,对于最近的剧情,和同学谈起来,就连杂食性的法国人也认为火影已经完蛋了,果然全世界人民都有意见啊。
说到佐助,最近的连载都快让我的心脏受不了了,追看火影确实很累。

补充:

我终于对岸本笔下鼬的行为作出自己可以接受的解释了。

人的生活环境决定了人的目光深浅,能够远观时代前端的人毕竟不多,而鼬刚好生活在人心疲惫的战争末年。在限定的时空内,鼬的做法看似是无法选择的选择,但实际上主要是因为选项的范围被限制了。(不能逾越体制,不能逾越身份,不能逾越各种借过去经验得来的伤亡估测…),范围有限了,选择自然有限。而岸本的问题就出在把这个‘范围有限’说的神乎其神缺乏理论依据,所以剧情才会出现BUG. 说宇智波是叛乱者,只是木叶掌权者一方的定义而已,实际上两族停战的不是战败,是因厌战而想停下来寻找平衡,这也就说明了两族实际上是势均力敌的,而且千手垄断政权在先。那么在这种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发生政变,要不然内战,要不然就很有可能出现两党制互为制衡相攻不破,出现怀柔。换言之,发生流血事件的可能性有百分之五十。而灭族的话,流血的可能性是百分之百。

鼬的做法在限定的条件之内来看是最无奈的,但是限定的条件从何而来?其实也是由于人的目光被限定了。从这个角度看的话就似乎古时候任何保皇派都有着各种各样的理由,又或者是汪精卫、陈公博、为保护多数者的利益,自身染上一身罪的同时,死在其手下的无辜者也不少,同样是以少数利益换取多数利益的行为,想要曲线救国,身后同样褒贬不一。(这个例子只是在‘以少数利益换取多数’这个问题上有点贴近而已,灭族的意义显然更为严重,那等于说直接罢免了一方的平等竞争权)这样的处理是对的,但也无非是消极的,能解一时之渴,但永久下去也会走到覆水难收的一天。而革新呢?是最不能被当时代所理解的办法,也是最极端的办法,也是最后一步险棋,很有可能骂名一身,被说成草菅人命也有可能。但是一旦能够审清局势谨慎革新,然后推动了历史进化,虽然今日有百分之五十的流血可能,可后日那就是造福千万人的举动。所以综上所述,以少数利益换取多数利益的行为,向来不是唯一的和最理性的办法,所谓说理性的高瞻远瞩,应该是看到体制的不足,估测情况来去从根本来改变才对。只可惜很少有人具备这样的勇气。因此灭族的行为,仍不会是最好的办法。通过抹杀一方而换来的和平稳定,在社会的进化中总会被淘汰掉。


不过写到最后一定要说…事情的原因向来很复杂,肯定是多个随机因素才能推出一个唯一的随机的结果,任何分析都只能是唯象的罢了,而且也只是一家之言。

PR
01.13
在豆瓣看了一则评论,想起了10月份在国内的两周遇到的事,首先想说的是从北京坐到郑州的火车这一段路程。本来回来之后就该写感想的,但是有些事情一想起来就叫人难受,于是阴差阳错的留到了现在才写。

飞机从莫斯科起飞之后,第二天早晨五点到了北京,因为再过一天的一早还有郑州到海口的飞机,所以就必须订到尽早的火车票从北京到郑州。车票是一个扯不上亲戚关系的朋友的朋友帮忙订的,我拿到票的时候才发现那是张硬座票——而且要坐上六个小时。虽然很省钱,但是对当时已经四天没合眼的人来说,确实有点累。

但等我上了车之后,才发现不仅是累这么简单的事。那辆火车的走道全部被挤满了,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别说提着两个大箱子移动到座位上这种事了——所谓说累到想要晕眩的感觉应该就是这样了吧。

不过真正坐到了位置上,才发现这一次没有白坐这一列车。
真正的旅行这种事情是一定不能太舒适的,在一个社会里只有见到了较为坏的一面,才能算上是真正的了解到了。

或者说,由于不经常坐火车进行短期旅行的缘故,失去了很多接触社会各个阶层的机会吧。在记忆中,最后一次坐火车大概是十三岁或者十二岁的时候了。

坐在我对面的是一个女人和一对带小孩的夫妇。一共三个人和一个婴孩,轮流坐在这只能坐下两个人的位置上。
三个人应该代表着国内占百分之60以上的中下层。打工、赚钱、市面上中低价钱物品的消费群体。从使用的物品等等细节,可以看得出来。
不过令人有所感触的,是后来那对年轻夫妇中的丈夫开口说话的时候。
他和几个人谈到中国的现状、时政、还有对整个政体未来的希望等等,用很直白、简洁但明确的句子说着一些可能是法院里每天与条纹法例打交道的检察官都看不到的事实。他有着非常惊人的洞察力,那是从个人经验里的出来的,人的本性中一种对本能的摆脱——并且借此而引发的对自由的探索。经历了苦难,经历了无奈,从中找到了平衡,所以眼光变得更全面。像是‘他可能比中国社会上百分之七十的人都看得更远’———这样的发现确实让我吓了一跳。因为像是这种生活情况与思想境界产生了这样大的反差的人,在现代这个按理说应该更加自由、可以各司其职、自食其力的社会里,应该是不该存在了才对。即使国情较为糟糕,但也不至于把人的思想埋没到如此地步——可是眼见为实,情况显然要糟糕太多了。而我看见的,也绝对不是一个人而已。更悲哀的是....到现在为止,我所接触的所有超过20 岁的差不多在社会上有所成就的成年人中——竟然只有一个人想过这些问题,一位高学历的硕士,而且他已经在中国之外待了若干年,有了更多的对比和经验。这样掐头去尾计算,剩下一群在大学法律系任教的各种老师…以及学界的各种教授,等等,理论上来说应该是睿智的族群,但接触了一些之后,发现这群人的存在对社会根本无法产生任何意义。中国法学界的现状,用娘亲的话来说,就是一群啃食腐木的蛀虫。
有一天听闻一位最高检察院这样机构工作的阿姨说:中国百分之五十的人都能生活的像他们一样,买车简直就是普及化的行为。当时我就感到一阵无言。
和那位列车上遇到的自由职业者一对比,就产生了讽刺效果。

当然,在抨击中国的时候,谁能说欧洲就很健全?只是欧洲的体制,虽然不是最好的,但也避免了最坏的可能性的发生,保持了单体的独立性,所以不容易出现群体化的意识形态的统一的走激。

还有一件事,留着改日写
01.09
就这一次,让我失控一下吧……
PM停载了这么多年,就别拉出来鞭尸了。

这电视剧的剧照看了之后,我真的…由衷的感到晴天打闪五雷轰顶,电流滋滋地从心底窜上来迅速以10^n km/s的速度窜遍全身并且绕赤道二十圈之后再次击中心脏。

当年曾经抱怨过藤原龙也的脸是饼,觉得换个演员或者造型最好。但是这次看到了柳下大的造型之后,我才真正发现杯具就在不言中的,你看得见但说不出来,且但凡能说出来的都是一些瑕疵而已,不算真正的杯具。就像语文作文里‘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境界一样,真正的杯具真的会让你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清,就像这一次。

所以呢?我的身心健康遭到了严重摧残,这是看了剧照之后的生理反应。

可能我真的没有能力欣赏日本男性的长相,尤其是艺能界的那些美少年系。在这个男性已经进化到需要修眉的国度里,任何关于自然美的发掘都显得徒劳无功了——或许正是因为如此,ACG产业才会如此兴盛吧?因为只有在那另一个世界中,才能人想得到但无法真正染指的东西。

接着上面提到的话题——总觉得,对人本身形态的挖掘就像四季蔬果一样,适度的收获可以使人群获得成长和认清自我。而过分的收获(过分的普及这种挖掘和分析)就有可能使土地变得贫瘠,产生类似于“人本身形态的多样性也相应的变差了,人群的整体行为(习俗)表面上趋向一致,会觉得‘很多人都这个样’。”这样的结果。

内向的人群自我意识一般都很强烈,何况11区大部分人群又乐于对自我和他人进行精神分析——这就导致了人普遍的自我意识成熟的太快,变得不再可爱了(囧)。某些特殊的精神层面的事物一旦被触碰到,就会失去神秘性,然后成为谈资迅速扩大在人群中…可能也会变成一种受人追求价值观。这样反复、反复、反复直至疲倦了,社会就会僵化——虽然私下交流频繁,然而社会框架却不会改变,人虽然得知真相,但是却仍然遵守于现实。因为人在过多的剖析之中已经失去了激情和决断力,并且剖析出来的结果也随着时间变久而染上杂质。这样,久而久之人群的行为就变得过于谨慎和僵硬了。

以上这段…完全跑题了。
01.08
最近重看了Maurice
看来这部电影真的是我的命…一段时间不看就会心痒难耐。
曾经贴过一张照片,我对这电影的感触,用那张照片就能说明一切了,文字在此刻只会显得多余。

然后——这个是去年1月份伪造的Maurice电影预告片,听Richard Robbins的OST听得心神不宁,只要一听音乐,脑中就全部是各种电影中的镜头,然后在实在忍不住了的情况下…就有了这个伪造品。

最近的哲学讲到desir(愿望)和besoin(需要),非常有趣的问题
“尽量减少‘愿望’,努力实现‘需要’,人会变得更幸福”
——M.Martinez如是说。
然而愿望本身,对我而言也就是一种需要。
“所以说‘愿望’是精神需要,而‘需要’则是生理需要。”
——他又这么增加了一句。

普莱斯纳的音乐还在听,感觉非常之好。
其实我也想理性的评价一下,但是音乐这么私人化的东西,有时候写得太教条反而会显得卖弄…
有时候听着某些曲子,就像是在滴眼药水。
滴完之后睁开双眼,眼中感到十分清净。整个世界都焕然一新了,心情也会随着视觉感的不同而发生转变…

而听着普莱斯纳的某些旋律,比如说《Beginning of the story》,就是类似的感觉。音乐成为气氛和感情本身,无需思考和感受,就这样化为了你身体的一部分。
01.01
有时候我怀疑普莱斯纳的神经细腻甚至胜过东方的很多作曲家—…这是听了若干他的专辑之后的直接感触。他似乎懂得用音乐的意象去击中人心中的意象,或许它是微弱的,但它被他唤醒了。

音乐可以是布满色块的油画,也可以拥有点状质感的水墨。那个油画或许发生在东方,那片水墨或许也在世界上某个不属于东方的角落。被多个方式所描述的世界,以更加明了的方式,于乐声一同展现在人面前。
而那种风格,似乎只能去用潜意识存储的观念来确认,只靠印象是不行的。这样的观念或许来自于每次聆听时,知觉里一次次被唤醒又加深的微弱意象。


或许说是‘我只能从听到它时所产生的特殊而又如一的悸动中辨认这种乐声,它本身可以是无限变化的,然而相同的悸动从未减弱‘。


新年快乐,祝阅读着这篇文章的人一切都好:D
12.29
前几天我妈翻我的抽屉的时候…问我,为什么这么喜欢收集垃圾。比如说某个东西的包装盒啊、用过的特殊意义的草稿啊、小学时代留下来的记事本、便条、铅芯包装袋,全部在最可见的地方摆着。或许这些东西真的该丢掉了,但我没法那样做。

这真是一件奇怪的事,最近越来越意识到这一点。
有一个缺陷,从小到大似乎从未被解决过,那就是‘只要是喜欢的,就无法丢掉了’的心情。
或者说是‘只要是旧的,就必须遵守下去’
也可以被解释成‘自我立场繁复加固症候群’——只要是喜欢的,无论它的怎样改变、环境怎样改变、年龄怎样改变,它之于我的意义只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更加深刻。可以说是对旧的事情的过分的执着——而由此而来的负面影响就是排斥新生事物,接受新生事物的磨合期加大了。

而说到对旧事物的态度,有时候已经偏执到可怕的地步...当然我没有欺骗自己的心,感性如此告知,理性就由此感到惊讶。
并且…相应的,对某件事物的感情就必定是要在很久之前播下种子,经过了很长的成长期,才能在某一天有所收——单从这一点上来看,未来的2、3年我是不会有什么情感波动了。如果有的话,也应该是电影、书、漫画之类的虚幻故事中得来的吧。
那个‘成长期’的时间,或许就是认同它的所需要的时间呢?
因为只有当你认可了那个事物存在的价值,才能产生情感。
而真正的产生稳定的情感恰恰是困难的事情,因为人很难再像小时候那样完全感性了。当人有了分析能力之后,会更容易找到事物的缺点。而那个时候如果仍然欠缺一定的胸怀和接收度的话,就会因为缺点而退却和拒绝。最后很容易演变成为过分犀利吹毛求疵,也就会显得很冷漠。因此,相应的,过去的事物就会显得更加重要了。现在很难获得认同,而过去的事早已经在过去被自己认同了,这样的认同必然很珍贵,虽然那时的思考方式和现在不同甚至相反,且很有可能在没有分析的情况下就感性认同它了,但由于对旧的事物的本身的认可,所以即使是现在的自己也不会再去否认过去认同的结果。所以就成了一边喜欢着、或者重复着某样事物,一边问自己‘这不是我想做的,这不是我喜欢的吧’,旧的经验和新的经验相互碰撞了,而旧的经验本身…因为经过了时间的洗礼这个事实…而变得更具有说服力。


写出来就理清了很多,这个奇特的现象或许有什么更加全面、更加简洁的解释吧,而我只能尝试着描述出来。或许它很正常,但只是在我身上被放大了而已…并且到了非常可怕的程度,除了对于人的感情之外,对于生活的事物的某种态度逐渐蔓延在每个角落。杯子、枕头、衣服、 鞋子、出行方式……所有的都严格的遵循旧的方式,无论是否合适、是否喜欢。如果改变了,就会感到起了波澜而无法适应。

确实很累,但没有办法。
12.25
1.
To 小黑:
圣诞节的图片
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21757606/

见到了许久不见的Sophie
她深刻的感悟到,法国当今的年轻人已经失去了鉴赏旋律的能力,听觉和心脏都变得迟钝无比。
我也....同感
并且,这样的同感也有了后续。
在这个对于人之本性可以说是放纵对待的国家,人与人之间是不同的,甚至这种不同已经到了极端了。
人按照本性生长,天才不会受到阻挡,如果并非天才也不会被揠苗助长,这样是好的
因为有那百分之一的优秀人口,也就造就了各种世界第一
在一个国家里,是不需要平均到每个人都要成为天才的,初级教育的目的也只应是启发性的而已,
至于那接下来的事,就交由每个人的本性来决定。
这样就是所谓的各司其职了吧?
....跑题了呢。

2.
写无形的东西比写有形的容易很多
尤其是私人化、感情化的东西,更像是‘画鬼易’
并且…研究本身就过于晦涩的事物,也比研究本身要过于通透的食物容易些
加深和简化的过程都是困难的,但最困难的莫过于‘必要的加深’之后的简化
就像有人讲课不行,但文笔却很好一样
当写出了好文字之后又讲出了好课,那就一个字:牛

可我真正体味到这样的原理时,竟然已经19岁了
12.16
上周在家,生物钟颠倒,到现在也没有缓和
疲惫啊
以及…源氏物语千年之恋的电影原声,找了两年也找不到,看来只能自己去买了,虽然已经绝版了,但是似乎amazon.jp上能够找到

我想一旦听到那首水桥乙己唱的曲子,就会恢复过来吧
想听的音乐就一旦听到了,比上帝驾到都要好用呢
12.14
看了最近的Naruto漫画,基本上已经终止了看漫画生涯的我现在只剩下两部一直追看的连载了:CONAN+NARUTO
虽然后者现在非常狗血,但我还是会约定俗成的每周追连载。前者则是月度一观,因为故事情节发展实在太慢了…受不了啊。

在我这个马上就要迈出‘Jump读者年龄层’的年龄,看到热血的少漫我已经感觉不到热血了,反而是热泪盈眶。看到少年漫画,脑内也充满了情景代入后的想象: ‘只有少年才有的热情、年轻的脸、年轻的皮肤、可以随意经受磨练的健康的身体、顽强的精神力和充满希望的单纯的人生态度、爱恨分明的可爱的模样、可贵的尖锐品行'……等等,可以被称之为萌点的东西。想到这些就觉得‘少年’本身就是一种美。充满了勇气和信念的少年们——代表着人类的新生世代,因为短暂所以可贵。可以被歌颂、赞美、并且塑造成永恒。

身在少年时代中的人,被各式各样单纯的心思包围着,过着心情大起大落但绝对和平的日子。
那种‘脑中突然出现了一个信念,想到它就非常激动,甚至要把生命都托付之’的心境也十分美好。
或者像是‘奔向雨中淋雨’、‘为了一个目标进行一次冲刺’或者‘以某个行为作为某件事的决断’之类的典型少年行为,也是弥足珍贵的。

以上都是值得纪念的事。
不过之所以能拣选出值得纪念的事并且加以缅怀,也是因为我已经过了那种时代的缘故。如果是身在其中的人,获得的成长的痛苦倒是真切的,因为未知毕竟很可怕,而对自我的认同感也需要慢慢培养。所以少年时代也并不只是一粒甜食,加入了苦味之后反而显得更有挑战性了。

不过成年之后,假如说少年时代没经历过什么非常、非常、非常大的变故的人,基本上都会怀念那时的心境吧。并且怀念的大部分都不是什么少年时代行为的结果,反而是那个过程。上一代的成年人怀念的是他们的少年时代,而他们的少年时代在这一代的少年看来又有些傻。这种情况也是经常发生的。

成年人看少年,或许大概就是以上心态。
所以,和少年们站在一个视角上画漫画的漫画家,应该还是少数的。因为除去年龄本身因素之外,也总有那么一个代沟,使得两代人某些价值观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比如说在我十三四岁看Naruto的时候…总觉得剧情非常傻,认为有些情节画出来也很无趣,没什么值得感动的地方。(比如说鸣人闪着光说自己一定要如何如何,小樱一见到佐助就脸红....ETC)。那个真正的追求未知的少年时代,倒是看EVA这种足够‘酷’的作品才会有种让人瞠目结舌的‘压倒感’吧。
但是相反的,现在看这些情节的感受却只剩下感怀了,因为已经过去了并且沉淀了。站在很远的地方看从前,觉得‘只要简单的就是美好的’。曾经认为作者无聊刻画的情节,现在由于年龄渐长,也因渐渐接近了作者的视角而获得相同的感受——在已经是成年人的作者看来,那些无疑是少年时光里值得纪念的小事。
人总是过了这段日子之后,再获得能够去欣赏这段日子的能力的。

说到当年…也患上了‘嫌弃主角综合症’,认为只要是主角大多都傻,主角一般是毫无美感的。
后来仔细想想,一般来说有些傻的主角其实应该算是成年人对于少年的审美。或许只有确实成年了的人,才会感受到某些过了就不再有的品质的可贵。复杂会更怀念简单,因为简单容易到复杂,但复杂却无法回到简单了。
顺便跑题说一下,纯粹的感性也是可贵的,因为它是不可再生资源。

至于配角(泛指与主角性格相对的角色)的话,大多代表了少年对自己的审美,所以说才会有句‘配角才是用来爱’的名言吧。

这篇感怀简直跑题严重了,其实我只是想说最近看Naruto看到非常感怀而已...由此也发现,自己已经踏出了那个年龄。同样的故事心态却不同了,比如说现在看到鸣人觉得他真美—属于少年的美。说着一定要追回佐助的鸣人的心晶莹的像块玻璃,那种‘一定要得到某个人’,‘非某个人不可,为了他什么都可以’的忘我的…善良的偏执真的让人无法想象啊,太可爱了不是吗。(我是不是代入感太强烈了些?)而能够拥有这种偏执的内在能量非常强大的典型的少年性格,简直就是美的本身了。(以下省略3000字....)

总之,现在成为怪阿姨真是一件令人烦恼的事啊,唉唉。
12.12
这一周有了时间,是因为被医生怀疑成流感所以隔离在家。
虽然自己觉得没什么,但是他非得这么说也没办法,可能是因为两周之内发烧一直没怎么好的缘故吧...总之是非常不爽。

祖国那边,互联网的封锁工作正在进行着,我觉得是一件好事。
封锁也要封锁到点子上,就像这一回,如果全面禁止下载音乐的话,那应该堪称是版权进程的福音。
只要版权受到了保护,原创者也会多起来。如果知识和创意能切实带来财富的话,这个社会的秩序就会被重建了。当在一个社会,文化需求量提高时,就必须有相应的供给。就像有人要看小说,有人就要写小说一样。可是由于政体原因,中国国民一直在接受思想统治,所以在这种被拘束的思想下诞生的文化作品也一直很局限。改革开放之后国外的作品被引进了,但却也因此压迫了本国文化作品的产生。直到现在,这个现象也非常严重。有价值的、面向全年龄的作品大多数都自于海外,而国人对此甘之如饴,研究别人却从不思考自己。而假使现在需要做些什么,使得这个现象得以改变,使得人们开始意识到文化的需求量并且相应出现专职思考社会、解析社会的文艺工作者的话——那么唯一可行的也许就是切断互联网无版权物的流传。

这个话题还有更多的可谈性,其实就是价值观输出啊引进...这样那样的。

最近Nancy一直在下雨,不如说进入十一月份之后的晴天一个手就能数的过来吧。
11.28
昨日中午午睡的时候,捕捉到了‘意识渐渐淡去’的过程,也就是说知道了自己是怎样睡着的,在被睡眠溶解掉的那一刻,意识正在干什么。

条件:只有二十分钟,必须睡着,并且达到一定的睡眠深度
状态:很疲倦,但是尚没有困意(疲倦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转化成困意…)

闭上眼睛之后,大概3分钟,意识中不受控制的出现了…
‘动物形状’这四个字
马路中间的中转站,穿红色衣服的老太太,扬起手跳舞
黑色的影子,跳过Nancy火车站前的广场

我也不知为何眼前会出现这一切画面,而在那一刻,‘我’似乎成为了旁观者,旁观一些陌生的东西似的。这种明显的对立感和分离感持续的时间非常短,大概有1分钟左右。

我能说‘自己是清醒的’吗?
清醒的定义在此刻矛盾了。
清醒者一般是有控制意识的能力的,是有记忆的。可在那一刻,某一部分控制意识的能力消失,但记忆却非常清晰。

或许是潜意识中的某些东西跑出来,而意识——作为旁观者,在一旁看着。也可能是意识无法解读的部分,在某年某月无法解读之后,随即沉入潜意识而不见天日。

每个人都该有过这种体验吧…
11.26
音色最伤感的乐器,我觉得还是双簧管
候选选手当然也包括小提琴和二胡
但前者音色太有张力了,悲伤得能让人心碎恨不得灵魂也为之撕裂,却也相应的不够隐忍。而二胡的话…与其说悲伤,不如说是凄惨更合适些。

除了这两个之外就是双簧管,音域不广,但是音色细听起来,就像是被一层砂纸裹住的灯光一样——能够渗出恰到好处的光亮,却绝不会太刺眼。声音发出似乎能伴随着浑圆的气体,流畅的音符就像舞者的脚步一样——轻巧的、柔和的、圆润的,并且是——矜持的。

音色的波动表面上听起来也不大,是需要细听才能听出的细微的波动——隐藏在柔和的音色下的纤细的波动,气体和声音。

因为这样,所以在表现悲伤片段的时候,是矜持而舒缓的,或者说是‘矜持的、波澜不惊然而纤细的悲伤着’。
| prev | top | next |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Profile


Author: Nainica/Seral
11月9日 A型
此地为私人blog,如有任何言行使您感到不适,请直接点击浏览器上方红叉。
Archives
忍者ブログ  [PR]
  /  Design by Len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