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无聊的人
02.12
2025.02.12 Wednesday
×
[PR]上記の広告は3ヶ月以上新規記事投稿のないブログに表示されています。新しい記事を書く事で広告が消えます。
08.20
2011.08.20 Saturday
今天在车上突然想到,学习的过程一定是分成精神性和物理性两部分。几天前,或者几个月前我就在考虑自己一直以来什么地方做错了,现在才明白,错就在忽视了物理性这部分。
物质才是第一性,精神该排第二性,连这个都意识不到,人蠢起来还真要命。
所以这次回去我必须办个游泳卡,争取每周游一千米!
虽然按照我现在的程度100米都要沉底儿,但这已经是对我而言,对付懒惰的唯一方案了。人有时候得体会一下极限是什么滋味,之后才能拓宽它。
所以这个课…上得还是有其他好处的?这个是课外收获。
p.s
终于找到了BOC的那个钢琴版编曲的CD,guild这首编得太好了。fire sign很一般,还没在水管上看到的网友编曲好,和弦该厚重的地方没厚重起来。还有remu编得也不错。
物质才是第一性,精神该排第二性,连这个都意识不到,人蠢起来还真要命。
所以这次回去我必须办个游泳卡,争取每周游一千米!
虽然按照我现在的程度100米都要沉底儿,但这已经是对我而言,对付懒惰的唯一方案了。人有时候得体会一下极限是什么滋味,之后才能拓宽它。
所以这个课…上得还是有其他好处的?这个是课外收获。
p.s
终于找到了BOC的那个钢琴版编曲的CD,guild这首编得太好了。fire sign很一般,还没在水管上看到的网友编曲好,和弦该厚重的地方没厚重起来。还有remu编得也不错。
PR
08.19
2011.08.19 Friday
平生第一次在帝都一个多月花了这么多钱,都赶上在法国三个月的生活费了,就当破财免灾……等一下,哪来那么多灾要免!我已经不知道为什么这一个月来是不是倒霉到中邪了。
前几天的课上老师提到这么一句话:一旦社会の溝に陥れば、そこから抜き出すことはできない。
大意就是一旦掉入了社会的缝隙中,再想脱身就不容易了。说这句话的人据说是位怀才不遇的东大学生,毕业之后没找到正式工作,一直在打工。打工时遇到了很多状况,有工作了一个月,拿到工资之前公司突然倒闭的经历,还有突然被辞职的经历。最后她号召成立了一个保护打工者利益的协会,接受采访时除了上面还说了这么一句话:“所以人要时常把自己置于一个良性循环。”
…于是我觉得很久没听到这么如雷贯耳到把我一巴掌拍醒的话了。
可能到了今天我才终于明白,我的各种顾虑和无力感并不是瞎操心的。这个茅塞顿就是给了我把这些担忧合理化并且付诸行动的信心。
说到良性循环,我觉得良性循环很大一种程度上都是被动的。想自主性的良性循环,就自己给自己开个头然后循环,自主性所控制的只不过是’开头做决定的部分。而除此之外,大多数循环都是被动形成的。就比如说如果出身在一个良好的家庭,处于社会中一个中等偏上游的阶层,得到良好的教育——出身决定环境,环境决定观念,性格取之其二。这样的话就可以一开始就形成这种循环了。所以我终于承认,人是分三六九等的…以前师傅这么说的时候还不相信。贫贱表现在财富,表现在知识,表现在相貌,更多表现在出身,父母能否施予适当的教育是一切之本。
那么这么一说,人最该拥有的心态无非就是“能够把自己摆在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上”了,但是由于我还仍然中二着所以不太想接受这一点。
或者说是不想把自己应有的位置想得那么固定。虽然我觉得自己不会真处于社会的海沟(这个比夹缝更贴切点儿)这个深不见底的位置,但是保不准稍微懈怠一点儿就会真说不定…你看东大的学生都…所以什么都有可能。
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人一旦有了各种想法就会知道什么是失望。理想主义绝对是把双刃剑,在中国可能还会负面意义多点儿,幸好我不在中国。因此在某些方面我觉得自己决不能太过满足,要满足也得滚去30岁之后再满足。俗话说,五十知天命,提前了二十岁够意思了。
跑题完毕。
其实上面废话了这么多,还是想自我告诫一下,现在想改变自己的人生还是来得及的——而且也只有现在了。良性循环,说开了可以扯到很远,说近了还是保持好习惯,虽然这玩意儿它到底怎么保持……它有点儿难,比如说这个暑假的课我已经迟到无数次了。所以,首先得改掉从初中开始就经常踩着铃声进教室和迟到的毛病。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给予一个初始作用力,然后争取直线匀速行驶下去。
到最后还得说句废话,那就是:人生短暂,能努力的时间和机会更短。30岁,或者再晚点儿,35岁之后,想要改变自己的境遇都不太可能了。到了那个岁数,就得踏着一路而来的经验再往上爬,而且多半也是靠运气。尤其女性,这个不公平之处就更容易体现。从这点上来说我挺佩服我妈,到了40岁还有大刀阔斧面对人生的勇气。以前没觉得她这点多可贵,现在想想,别说到40岁了,到了30岁我能有她一半的毅力就不错了。真他妈是优点没继承,缺点copy得一个不剩。。。
前几天的课上老师提到这么一句话:一旦社会の溝に陥れば、そこから抜き出すことはできない。
大意就是一旦掉入了社会的缝隙中,再想脱身就不容易了。说这句话的人据说是位怀才不遇的东大学生,毕业之后没找到正式工作,一直在打工。打工时遇到了很多状况,有工作了一个月,拿到工资之前公司突然倒闭的经历,还有突然被辞职的经历。最后她号召成立了一个保护打工者利益的协会,接受采访时除了上面还说了这么一句话:“所以人要时常把自己置于一个良性循环。”
…于是我觉得很久没听到这么如雷贯耳到把我一巴掌拍醒的话了。
可能到了今天我才终于明白,我的各种顾虑和无力感并不是瞎操心的。这个茅塞顿就是给了我把这些担忧合理化并且付诸行动的信心。
说到良性循环,我觉得良性循环很大一种程度上都是被动的。想自主性的良性循环,就自己给自己开个头然后循环,自主性所控制的只不过是’开头做决定的部分。而除此之外,大多数循环都是被动形成的。就比如说如果出身在一个良好的家庭,处于社会中一个中等偏上游的阶层,得到良好的教育——出身决定环境,环境决定观念,性格取之其二。这样的话就可以一开始就形成这种循环了。所以我终于承认,人是分三六九等的…以前师傅这么说的时候还不相信。贫贱表现在财富,表现在知识,表现在相貌,更多表现在出身,父母能否施予适当的教育是一切之本。
那么这么一说,人最该拥有的心态无非就是“能够把自己摆在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上”了,但是由于我还仍然中二着所以不太想接受这一点。
或者说是不想把自己应有的位置想得那么固定。虽然我觉得自己不会真处于社会的海沟(这个比夹缝更贴切点儿)这个深不见底的位置,但是保不准稍微懈怠一点儿就会真说不定…你看东大的学生都…所以什么都有可能。
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人一旦有了各种想法就会知道什么是失望。理想主义绝对是把双刃剑,在中国可能还会负面意义多点儿,幸好我不在中国。因此在某些方面我觉得自己决不能太过满足,要满足也得滚去30岁之后再满足。俗话说,五十知天命,提前了二十岁够意思了。
跑题完毕。
其实上面废话了这么多,还是想自我告诫一下,现在想改变自己的人生还是来得及的——而且也只有现在了。良性循环,说开了可以扯到很远,说近了还是保持好习惯,虽然这玩意儿它到底怎么保持……它有点儿难,比如说这个暑假的课我已经迟到无数次了。所以,首先得改掉从初中开始就经常踩着铃声进教室和迟到的毛病。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给予一个初始作用力,然后争取直线匀速行驶下去。
到最后还得说句废话,那就是:人生短暂,能努力的时间和机会更短。30岁,或者再晚点儿,35岁之后,想要改变自己的境遇都不太可能了。到了那个岁数,就得踏着一路而来的经验再往上爬,而且多半也是靠运气。尤其女性,这个不公平之处就更容易体现。从这点上来说我挺佩服我妈,到了40岁还有大刀阔斧面对人生的勇气。以前没觉得她这点多可贵,现在想想,别说到40岁了,到了30岁我能有她一半的毅力就不错了。真他妈是优点没继承,缺点copy得一个不剩。。。
08.08
2011.08.08 Monday
上了一天N1彻底脑瘫
词汇量和听力远远达不到水平,跟下来要多费劲有多费劲=_=
所以语言这个东西,还是科班出身的牛比啊。
虽然缺点也不少,但起码:比如说法语,大学里的专业系的精读课不是白来的啊,差距就体现在翻译能力和文学词汇用法的细微差别上(当然口语和日常交流是另一回事),还有就是用词时自己的信心,有牢固的语法框架支撑才能不害怕。真正书写正式的文章,是否正确的意义永远要高于是否地道。虽然这些也可以用儿童式的方法去慢慢积累,但那还是需要太多时间了——尤其是文学方面,谁跟你日常聊文学啊,所以这个就更难点儿了。
不过我还是对日语抱有那么一点儿…希望的。头疼的问题在于,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过在无语言环境的情况下成功把一门语言学到交流自如的经验,法语是语言环境搞出来,然后倒回去看语法的。英语明显是个失败的例子,陌生太久了,导致现在绝对没有小学水平(…)。那么日语,日语…它可能是个方法的问题,可惜我总找不到练听力和循规蹈矩的背单词的毅力(…)。甚至感觉如果一直都没有在日本呆的经历,它就只能停留在这个水平了,或者说,阅读的水平再提高也。。。因为没有那种只有和人交流自如时才能产生的成就感和满足感/_\
当然,欠缺的到头来还是耐性,这个结论既然得出来上面的就可以当作废话了。曾经翻过一篇文章,里面讲到‘爱好’和‘娱乐’的区别,前者是你甘愿为其承受痛苦的,后者则不是。那么现在应该是从后者过渡到前者的过程了。
词汇量和听力远远达不到水平,跟下来要多费劲有多费劲=_=
所以语言这个东西,还是科班出身的牛比啊。
虽然缺点也不少,但起码:比如说法语,大学里的专业系的精读课不是白来的啊,差距就体现在翻译能力和文学词汇用法的细微差别上(当然口语和日常交流是另一回事),还有就是用词时自己的信心,有牢固的语法框架支撑才能不害怕。真正书写正式的文章,是否正确的意义永远要高于是否地道。虽然这些也可以用儿童式的方法去慢慢积累,但那还是需要太多时间了——尤其是文学方面,谁跟你日常聊文学啊,所以这个就更难点儿了。
不过我还是对日语抱有那么一点儿…希望的。头疼的问题在于,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过在无语言环境的情况下成功把一门语言学到交流自如的经验,法语是语言环境搞出来,然后倒回去看语法的。英语明显是个失败的例子,陌生太久了,导致现在绝对没有小学水平(…)。那么日语,日语…它可能是个方法的问题,可惜我总找不到练听力和循规蹈矩的背单词的毅力(…)。甚至感觉如果一直都没有在日本呆的经历,它就只能停留在这个水平了,或者说,阅读的水平再提高也。。。因为没有那种只有和人交流自如时才能产生的成就感和满足感/_\
当然,欠缺的到头来还是耐性,这个结论既然得出来上面的就可以当作废话了。曾经翻过一篇文章,里面讲到‘爱好’和‘娱乐’的区别,前者是你甘愿为其承受痛苦的,后者则不是。那么现在应该是从后者过渡到前者的过程了。
08.06
2011.08.06 Saturday
在当当网订了一堆书,结果快递员他,他提了一个塑料袋就过来了。。里面有几本书已经被糟蹋的像二手一样了好吗,当当网你到底要干什么0v0
第一本是中国哲学简史,这还是第一次读冯友兰的书(…)因为本来就是写给老外的介绍性书籍,所以语言特别通俗易懂(除了没注解的古文引用,没上过高中语文的看起来那个费劲)。这本书给当代被西化之后的我们看再适合不过了,很多基本概念都有讲解。
然后我可算把道家、儒家、出世、入世给搞明白了,深刻反省自己之前是个文盲(…)
当然我也改变了一直以来对非自主性和放任自流的偏见。毕竟,人的自主性能兼顾的范围 到头来说还是很渺小的。就像呼吸这件事,当意识到自己在呼吸,并试图控制节奏的时候,总是会节奏紊乱。所以呼吸这件事是不能靠自主性完成的。还有下楼梯,比如说下地铁楼梯的时候,尤其是北京地铁,每次当很有意识的思考自己正在踩某一节台阶的时候,就会看花眼,然后马上就要摔下去(…),所以这个(只是对我来说)一定也是非自主性的。可以证明我大脑的有机活动范围是多么狭小。
所以我觉得学习能效率很高的人,一定是非自主性和自主性并用,融合得很好的人。当然也或者是他的自主性能触及的范围极度广,但这种人应该特别少。比如说,先靠自主性了解了一件事的规则,再把意识放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下让它活动,不去束缚它,不去确定它的每一步,不去思考它本身,然后再去做这件事,这个时候效率是最高的,顺序反过来大概不行。这个和谐的状态不怎么好把握,我很少成功过,只有状态好的时候才行。当然这个也需要正当的自控力和毅力(这两个我都没有),正当的自控力不是强制自控,强制自控的时候只会带来低效率。
=w=
第一本是中国哲学简史,这还是第一次读冯友兰的书(…)因为本来就是写给老外的介绍性书籍,所以语言特别通俗易懂(除了没注解的古文引用,没上过高中语文的看起来那个费劲)。这本书给当代被西化之后的我们看再适合不过了,很多基本概念都有讲解。
然后我可算把道家、儒家、出世、入世给搞明白了,深刻反省自己之前是个文盲(…)
当然我也改变了一直以来对非自主性和放任自流的偏见。毕竟,人的自主性能兼顾的范围 到头来说还是很渺小的。就像呼吸这件事,当意识到自己在呼吸,并试图控制节奏的时候,总是会节奏紊乱。所以呼吸这件事是不能靠自主性完成的。还有下楼梯,比如说下地铁楼梯的时候,尤其是北京地铁,每次当很有意识的思考自己正在踩某一节台阶的时候,就会看花眼,然后马上就要摔下去(…),所以这个(只是对我来说)一定也是非自主性的。可以证明我大脑的有机活动范围是多么狭小。
所以我觉得学习能效率很高的人,一定是非自主性和自主性并用,融合得很好的人。当然也或者是他的自主性能触及的范围极度广,但这种人应该特别少。比如说,先靠自主性了解了一件事的规则,再把意识放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下让它活动,不去束缚它,不去确定它的每一步,不去思考它本身,然后再去做这件事,这个时候效率是最高的,顺序反过来大概不行。这个和谐的状态不怎么好把握,我很少成功过,只有状态好的时候才行。当然这个也需要正当的自控力和毅力(这两个我都没有),正当的自控力不是强制自控,强制自控的时候只会带来低效率。
=w=
07.14
2011.07.14 Thursday
1
到北京了,真他妈热…orz
就算一直自我暗示“回来是上课用的,上完就可以回去了” 也没法抗拒低潮期又来一拨。以前回国还有点儿归属感,可是逐渐的发现在中国自己已经什么都没有了之后就变成无所谓的心态,就像去年那样,到了今年已经变成一点也不想回来了。
所以归属感也并不是必要的,前几天看了一堆科学纪录片,还专门去wiki上下载鲸的叫声听,觉得太心旷神怡了。可能再去动物园看看熊猫会更有点儿归属感也说不定,地球上还有这么多可爱的生物呀。
2
住在一个我妈的朋友家,晚上坐在阳台上一起喝酒的时候(也可能是在书房,但具体的地点记不得了),谈到了民族主义相关。他曾经在德国呆过一年,九十年代的时候。 所以我觉得可能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出国(尤其是人文社科类),和外国人结交,比起人和人的交往,更多的应该是背景和背景的结交。也就是说以对方的视角来看,首先是某国人,其次才是个人的性格,文化和生存背景是相互沟通的契机,而且经常是唯一的契机。所以沟通时关注的点、想要表现出的东西,可能会倾向于侧重集体(寻找共同点)而忽略个人,想不上纲上线也难——但是呆久了,抛弃作为‘客人’的身份应该就会好很多。
如果能抛弃的话当然挺好。所以从这个地方又说起来:中国人也很排外。虽然一直秉承好东西宁与友邦不予家奴的思想,但友邦永远是友邦,客人永远是客人,金发碧眼永远叫他老外,通过移民而搞融合还任重而道远。不过这种排外应该是最自卑的‘排外’了。
3
最后:北京的消费要不要这么贵啊,就一个其貌不扬的小泰餐店一盘炒空心菜就要32元…我怎么记得去年还没这样呢?难道一年就又翻倍了?好可怕,呜呜。
所以在这么一个如果挣死工资就难以活得特别宽裕,想发大财就非得走些旁门左道的环境,只不过是旁观别人的故事我就已经压力很大了…/_\ 在这个环境里做个老实人太难,老实人很可能成为每一个食物链的底层,成为先富起来那一部分人的利益牺牲品。
到北京了,真他妈热…orz
就算一直自我暗示“回来是上课用的,上完就可以回去了” 也没法抗拒低潮期又来一拨。以前回国还有点儿归属感,可是逐渐的发现在中国自己已经什么都没有了之后就变成无所谓的心态,就像去年那样,到了今年已经变成一点也不想回来了。
所以归属感也并不是必要的,前几天看了一堆科学纪录片,还专门去wiki上下载鲸的叫声听,觉得太心旷神怡了。可能再去动物园看看熊猫会更有点儿归属感也说不定,地球上还有这么多可爱的生物呀。
2
住在一个我妈的朋友家,晚上坐在阳台上一起喝酒的时候(也可能是在书房,但具体的地点记不得了),谈到了民族主义相关。他曾经在德国呆过一年,九十年代的时候。 所以我觉得可能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出国(尤其是人文社科类),和外国人结交,比起人和人的交往,更多的应该是背景和背景的结交。也就是说以对方的视角来看,首先是某国人,其次才是个人的性格,文化和生存背景是相互沟通的契机,而且经常是唯一的契机。所以沟通时关注的点、想要表现出的东西,可能会倾向于侧重集体(寻找共同点)而忽略个人,想不上纲上线也难——但是呆久了,抛弃作为‘客人’的身份应该就会好很多。
如果能抛弃的话当然挺好。所以从这个地方又说起来:中国人也很排外。虽然一直秉承好东西宁与友邦不予家奴的思想,但友邦永远是友邦,客人永远是客人,金发碧眼永远叫他老外,通过移民而搞融合还任重而道远。不过这种排外应该是最自卑的‘排外’了。
3
最后:北京的消费要不要这么贵啊,就一个其貌不扬的小泰餐店一盘炒空心菜就要32元…我怎么记得去年还没这样呢?难道一年就又翻倍了?好可怕,呜呜。
所以在这么一个如果挣死工资就难以活得特别宽裕,想发大财就非得走些旁门左道的环境,只不过是旁观别人的故事我就已经压力很大了…/_\ 在这个环境里做个老实人太难,老实人很可能成为每一个食物链的底层,成为先富起来那一部分人的利益牺牲品。
06.30
2011.06.30 Thursday
每次喝咖啡都会喝出兴奋剂的感觉。轻则思维活跃大脑充血,重则心跳加快手指发抖。高中的时候经常考前喝咖啡提高做题速度,结果发现手握不住笔。后来为了笔迹不要太歪斜,再也不敢这么干了/_\
最近过得虽然挺浮躁,但是还是积攒了一些想法,和师傅交流之后,总结了以下问题。
(其实这个博客写过的所有东西博主都不敢再看一遍,因为每次回看都会被博主自己的傻X吓到…所以来逛的朋友们都别介意博主偶尔没脑一下了好吗?)
其实虽然积攒了很多想法,但突破口还是在于和师傅谈了话。所以能提出问题的‘点’其实还是来自于师傅的问题,虽然我自己也有点儿,但是没那么震撼也没那么深刻。
1.
想起初中时老樊说的一句话:”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只有变化。“
所以”以不变应万变“这句话,应该解释为”以万变应万变。“
对于自己而言,对变化的恐惧从来都没有少过,环境也好,想法也好,心境也好。很长时间以来,自己的思维成长方向,都是让自己定性,是让自己迅速找到一个切合自己实际利益、切合自己本性的思维方式,然后用这个思维方式所得出的各种理论把自己武装起来,从而让自己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比如说“你该坚持自己的想法,并且你的想法是万人中的一个”,比如说:“人该有自己的立场”,比如说:”人因为有了立场,所以才不会随波逐流。“ ——我觉得这样做好处确实会有很多,起码能简化自己的思维,起码会具备取舍的能力。但如果一直停在这儿,停得太久,坏处会更多。
活得确实很明晰,很定性,但是很容易就会变得狭隘。
观念(或者更具体的说其实是立场)的形成总是来自于感性、好恶和常识。虽然理性能够成为拓宽接纳度的助力,但是如果不试着摒弃前三者,接纳的东西永远无法变成自己的,也就是没法做到思想上的接纳,接纳只不过是行为上的接纳而已。
所以说能够耳听八方但思想始终置身世外也是种很可怕的状态。我觉得这个状态比容易受人影响更可怕,因为人的成熟总是走向独立的,所以人在年龄增长的同时都会慢慢定性,这是必然方向。但也正是这种自然而然的定性,很容易让成人的思维方式成为定式。所以作为一个成年人,一旦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后,明确了自己的想法之后,下一步做的不该再是反复确认它,而是试着反复推翻它,前提是这个推翻必须建立在已经明确的基础上,这是个不让自己变得狭隘的方式。
(‘敢于明确’这一步应该是高中时该完善的自我调整了,那个时候是明确自己想要什么,明确自己的各种想法的自我认知塑造期。…或许不知道这些想法的对错,但至少知道自己想过这些。)
因此接下来我想自己该明白的是明确和确认的区别。后来师傅总结了一句霍金的思想:自然科学的发展如果是向着下定论的方向跑去了,那其实不是件好事。所以关于这个问题,回到前几段的主题中,还是那句:追求的是无尽的变化。不是被变化牵着走,而是牵着变化走。明确的目的不是为了确认。
所以说只有二十岁那几年才是世界观的成长和形成期,之后就定型了,这话应该是鬼扯,傻缺才会去相信。人活多长就能学多长,思维无限远,如果它的可塑性只占有人生的个位数分之一那活着也太没意义了/_\
2.
关于宗教这个东西,师傅说它拯救了很多人。在最终认为”此题无解”的情况下,我最开始的观点是:
宗教拯救了很多人-->宗教是人心中的幻象-->人自己拯救了自己
现在看来它就是个三段论/_\
然后这个聊天记录里师傅的话得供起来,太有用了。
最近过得虽然挺浮躁,但是还是积攒了一些想法,和师傅交流之后,总结了以下问题。
(其实这个博客写过的所有东西博主都不敢再看一遍,因为每次回看都会被博主自己的傻X吓到…所以来逛的朋友们都别介意博主偶尔没脑一下了好吗?)
其实虽然积攒了很多想法,但突破口还是在于和师傅谈了话。所以能提出问题的‘点’其实还是来自于师傅的问题,虽然我自己也有点儿,但是没那么震撼也没那么深刻。
1.
想起初中时老樊说的一句话:”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只有变化。“
所以”以不变应万变“这句话,应该解释为”以万变应万变。“
对于自己而言,对变化的恐惧从来都没有少过,环境也好,想法也好,心境也好。很长时间以来,自己的思维成长方向,都是让自己定性,是让自己迅速找到一个切合自己实际利益、切合自己本性的思维方式,然后用这个思维方式所得出的各种理论把自己武装起来,从而让自己做到”以不变应万变“。比如说“你该坚持自己的想法,并且你的想法是万人中的一个”,比如说:“人该有自己的立场”,比如说:”人因为有了立场,所以才不会随波逐流。“ ——我觉得这样做好处确实会有很多,起码能简化自己的思维,起码会具备取舍的能力。但如果一直停在这儿,停得太久,坏处会更多。
活得确实很明晰,很定性,但是很容易就会变得狭隘。
观念(或者更具体的说其实是立场)的形成总是来自于感性、好恶和常识。虽然理性能够成为拓宽接纳度的助力,但是如果不试着摒弃前三者,接纳的东西永远无法变成自己的,也就是没法做到思想上的接纳,接纳只不过是行为上的接纳而已。
所以说能够耳听八方但思想始终置身世外也是种很可怕的状态。我觉得这个状态比容易受人影响更可怕,因为人的成熟总是走向独立的,所以人在年龄增长的同时都会慢慢定性,这是必然方向。但也正是这种自然而然的定性,很容易让成人的思维方式成为定式。所以作为一个成年人,一旦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后,明确了自己的想法之后,下一步做的不该再是反复确认它,而是试着反复推翻它,前提是这个推翻必须建立在已经明确的基础上,这是个不让自己变得狭隘的方式。
(‘敢于明确’这一步应该是高中时该完善的自我调整了,那个时候是明确自己想要什么,明确自己的各种想法的自我认知塑造期。…或许不知道这些想法的对错,但至少知道自己想过这些。)
因此接下来我想自己该明白的是明确和确认的区别。后来师傅总结了一句霍金的思想:自然科学的发展如果是向着下定论的方向跑去了,那其实不是件好事。所以关于这个问题,回到前几段的主题中,还是那句:追求的是无尽的变化。不是被变化牵着走,而是牵着变化走。明确的目的不是为了确认。
所以说只有二十岁那几年才是世界观的成长和形成期,之后就定型了,这话应该是鬼扯,傻缺才会去相信。人活多长就能学多长,思维无限远,如果它的可塑性只占有人生的个位数分之一那活着也太没意义了/_\
2.
关于宗教这个东西,师傅说它拯救了很多人。在最终认为”此题无解”的情况下,我最开始的观点是:
宗教拯救了很多人-->宗教是人心中的幻象-->人自己拯救了自己
现在看来它就是个三段论/_\
然后这个聊天记录里师傅的话得供起来,太有用了。
托尼托尼 3:39:09
试着忘掉你自己的认知模式
nainica 3:40:43
忘掉之后我该怎么认知
nainica 3:41:30
我总得有一个自己的认知模式,立足于这个再去探索其他的/_\
托尼托尼 3:41:35
先忘了再说
nainica 3:41:54
忘了是个很抽象的动词……
托尼托尼 3:43:05
真理发展的比较早的是精神世界方面
托尼托尼 3:43:23
后来 对自然界的认识快速强大起来
托尼托尼 3:43:27
就是现在的科学
nainica 3:44:00
也就是说,人通过宗教得到真理?
nainica 3:44:17
那宗教是不是像数学里面用假设法做题orz
托尼托尼 3:44:35
说实话
托尼托尼 3:45:02
科学直到今天 也没有达到精神真理的高度
托尼托尼 3:45:07
所以还得去那里找答案
nainica 3:45:37
所以我真的觉得
nainica 3:45:42
精神真理的由来是哪
nainica 3:45:50
是人自身进化出来的还是来自于外界
托尼托尼 3:45:52
不知道
托尼托尼 3:46:00
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定论
nainica 3:46:14
而且我一直有个疑问
nainica 3:46:22
也就是站在怀疑论的角度来看
nainica 3:46:31
觉得有些东西是无法论证的orz
nainica 3:46:41
但是论证本身又是适用于自然科学的办法
托尼托尼 3:46:40
即使可以论证 也不能让所有人信服
托尼托尼 3:46:48
这是个事实
托尼托尼 3:47:59
你受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影响太多
nainica 3:48:27
我觉得一旦不用这种方式思考
nainica 3:48:34
自己就会站不稳脚跟/_\
托尼托尼 3:48:36
就练探讨宗教都要用科学的眼光
nainica 3:48:46
就会变成彻底的怀疑论
老实说我觉得上述讨论的东西和《纯粹理论批判》(不过我就看了前几页和目录和引言…可能还查了一下维基百科orz)康德的提出的问题挺像,至于更多的俺也没发言权,因为没读完。
后来在电话里师傅提到亚里士多德的:“世界只不过是人类意识中的世界。”,科学只不过在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引号里的观点似乎中外太多哲学家提过了,从朱熹到王阳明到康德到黑格尔,到所有唯心主义的科学家,无论是主观唯心主义还是客观唯心主义。
不过这些东西再怎么深论下去也是无解的。如果按照亚里士多德的比喻延伸一下,形而上学=树根,物理=树干,其他自然科学=树枝的话:人类先尝到的总是树枝上的果子,能直接校验的是果子是否好吃和好看。树枝本身的价值要通过果子的情况来间接衡量和体现(比如说如果树枝朝向阳光处,果子熟得更快,反之亦然),树干是否健康也要通过树枝和果子的综合情况衡量和评定——这又仿佛掉进了逻辑实证主义的怪圈了。
反例很明显:可以把所有事件串联起来以因果的形式去看,却不能否认它们其实并没有交集的可能性。比如说,一棵结不出果子的树也是存在的,(在极端条件限定的情况下)你可能找不出任何方式来证明它的树干是健康的。所以一种没有依靠科学来实践的形而上学是存在的,它先于科学,却无法被证明,这样的情况一定是有的。
——或许宗教和哲学就是在这点上殊途同归,当然这点到底是哪一点我好像还没去给它一个相对定义,现在有的只是个暧昧的比喻orz
不过因为快累死了所以今天还是先罗嗦到这儿吧/_\
后来在电话里师傅提到亚里士多德的:“世界只不过是人类意识中的世界。”,科学只不过在认知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引号里的观点似乎中外太多哲学家提过了,从朱熹到王阳明到康德到黑格尔,到所有唯心主义的科学家,无论是主观唯心主义还是客观唯心主义。
不过这些东西再怎么深论下去也是无解的。如果按照亚里士多德的比喻延伸一下,形而上学=树根,物理=树干,其他自然科学=树枝的话:人类先尝到的总是树枝上的果子,能直接校验的是果子是否好吃和好看。树枝本身的价值要通过果子的情况来间接衡量和体现(比如说如果树枝朝向阳光处,果子熟得更快,反之亦然),树干是否健康也要通过树枝和果子的综合情况衡量和评定——这又仿佛掉进了逻辑实证主义的怪圈了。
反例很明显:可以把所有事件串联起来以因果的形式去看,却不能否认它们其实并没有交集的可能性。比如说,一棵结不出果子的树也是存在的,(在极端条件限定的情况下)你可能找不出任何方式来证明它的树干是健康的。所以一种没有依靠科学来实践的形而上学是存在的,它先于科学,却无法被证明,这样的情况一定是有的。
——或许宗教和哲学就是在这点上殊途同归,当然这点到底是哪一点我好像还没去给它一个相对定义,现在有的只是个暧昧的比喻orz
不过因为快累死了所以今天还是先罗嗦到这儿吧/_\
3.
”恐惧来自于未知“这句话挺管用,在莫名其妙的低潮期来临时它都会起到一些调整情绪的作用,但它一定不代表全部…像是蟑螂和飞蛾之类的即使已知也不会不恐惧好吗。
重点其实在于,其实不说”恐惧来自于未知“这句话我也知道我恐惧的是自己不曾了解不曾涉及的东西,毕竟知道了还怕个屁啊。但是给它一个相对明确的定义,让它成为箱子里的备用理论之一之后,它就会变得莫名其妙生效了,恐惧也就没了,这到底是种什么病我还在研究中。
如果未来之于我始终是个积累的过程,那么理想状态应该是:常备一个箱子,箱子里装着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数量可以不断增加。各种方法按照思考角度分类,不会混乱的排在一起,每次都该知道从哪个思考角度的分类里拿出一个解决方法,每次都先选择角度再在角度内局部搜索方法,不要每次都动用全局搜索,要节省一些大脑主板磨损/ v \
”恐惧来自于未知“这句话挺管用,在莫名其妙的低潮期来临时它都会起到一些调整情绪的作用,但它一定不代表全部…像是蟑螂和飞蛾之类的即使已知也不会不恐惧好吗。
重点其实在于,其实不说”恐惧来自于未知“这句话我也知道我恐惧的是自己不曾了解不曾涉及的东西,毕竟知道了还怕个屁啊。但是给它一个相对明确的定义,让它成为箱子里的备用理论之一之后,它就会变得莫名其妙生效了,恐惧也就没了,这到底是种什么病我还在研究中。
如果未来之于我始终是个积累的过程,那么理想状态应该是:常备一个箱子,箱子里装着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数量可以不断增加。各种方法按照思考角度分类,不会混乱的排在一起,每次都该知道从哪个思考角度的分类里拿出一个解决方法,每次都先选择角度再在角度内局部搜索方法,不要每次都动用全局搜索,要节省一些大脑主板磨损/ v \
06.13
2011.06.13 Monday
最近发现一个帅气的在线作曲网站,flash操作很方便,功能也挺全,于是我终于试了一把软件作曲是什么一种感觉!终于!!!以前净是对overture和sibelius望而生畏了,却没想过新手完全可以找在线的啊!人类的科技发太快了,跟不上时代了。
试验品如下,水平很渣,和弦肯定是错的orz
<无题>
Variation 1
主旋律,无变奏,A小调orz
这个旋律实在没什么深度,但是我阴差阳错的从08年在日本突发灵感开始一直记到现在,就这么一小段儿还…/_\那时候就想如果有朝一日搞明白怎么打谱,一定要写出来。
Variation 2
一把小提+一把大提+长笛。提琴类的音色太差了,改天得下个好点儿的软件把谱子remix一下,顺便加点儿别的乐器?本来想再用钢琴的低音衬底,但是延音不够,达不到效果。
Variation 3
钢琴version1,上面的谱改几个声部就变成钢琴了orz
本来希望音频出来能是那种比较低沉的音效,结果一听才发现,太HAPPY了。感觉像是有人在欢乐的敲琴键,这完全不对劲嘛……!
试验品如下,水平很渣,和弦肯定是错的orz
<无题>
Variation 1
主旋律,无变奏,A小调orz
这个旋律实在没什么深度,但是我阴差阳错的从08年在日本突发灵感开始一直记到现在,就这么一小段儿还…/_\那时候就想如果有朝一日搞明白怎么打谱,一定要写出来。
Variation 2
一把小提+一把大提+长笛。提琴类的音色太差了,改天得下个好点儿的软件把谱子remix一下,顺便加点儿别的乐器?本来想再用钢琴的低音衬底,但是延音不够,达不到效果。
Variation 3
钢琴version1,上面的谱改几个声部就变成钢琴了orz
本来希望音频出来能是那种比较低沉的音效,结果一听才发现,太HAPPY了。感觉像是有人在欢乐的敲琴键,这完全不对劲嘛……!
06.12
2011.06.12 Sunday
师傅总认为我比较的方法不对,经常让比较的结果把自己折磨得半死,以前我确实有这个毛病,但是现在真的改了很多。
给某学校的校长写了封信,他的答复让我感觉到明显的不公平,总结一下他的中心思想的话,就是“ 即使体制不公平,你也得受着”,他用了很婉转的方式是这句话,但我还是感到眼前一黑。
没错,这种不公平早就在我意料之中,我已经体验了三年,马上还要再体验一年(按理说皮应该厚一些了)。但是想到有这么一个东西横在人生中…就觉得有那么一点儿不舒服。如果人生是四平八稳的,我根本不需要走这些连个先例都没有,连个意见也得不到的路,那该有多好呢。而我又永远不懂知足,总他妈选一条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路。那么既然选择了这个结果,决定去实现,我就得硬着头皮走下去,不能轻言放弃。其实就算搞不了设计,测算方面的我也乐意,起码能帮别人把他们的设计实现!师傅的朋友用了十年考上,我…?
想起来几个月以来蹲的一个前辈的博,那位前辈最后是考研失败了。可是他失败后所表现出的那种心境,真的很牛B,很通透豁达的感觉,感觉比成功的意气风发更具有说服力。然而我怎么调试也达不到他那个状态,起码根本无法做到一点点的自我欣赏。原因很简单:努力不够。虽然努力够了也肯定被拒,但自己觉得努力不够的话,就会产生后悔的情绪,就会留下那么一点儿遗憾,没有什么东西比后悔更可怕。
不过这个问题还是不该再说了,现在还在这个问题上喋喋不休完全是因为“情绪中的头脑”。这些年我最为长进也最不该长进的能力就是把自己的情绪用很伪学术的方式解释出来,其实心中明白那是对自己胡搅蛮缠,找些能把自己忽悠过去的理由。
最后回到原点:面对不公平,能做的唯一一件事情也只有接受,即使罗嗦再多也没用= =
但是骂娘一句总可以吧…?/_\
滚你妈的只要外国人拿到BAC就不可以走DAP程序!!!!!!
反省完毕orz
给某学校的校长写了封信,他的答复让我感觉到明显的不公平,总结一下他的中心思想的话,就是“ 即使体制不公平,你也得受着”,他用了很婉转的方式是这句话,但我还是感到眼前一黑。
没错,这种不公平早就在我意料之中,我已经体验了三年,马上还要再体验一年(按理说皮应该厚一些了)。但是想到有这么一个东西横在人生中…就觉得有那么一点儿不舒服。如果人生是四平八稳的,我根本不需要走这些连个先例都没有,连个意见也得不到的路,那该有多好呢。而我又永远不懂知足,总他妈选一条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路。那么既然选择了这个结果,决定去实现,我就得硬着头皮走下去,不能轻言放弃。其实就算搞不了设计,测算方面的我也乐意,起码能帮别人把他们的设计实现!师傅的朋友用了十年考上,我…?
想起来几个月以来蹲的一个前辈的博,那位前辈最后是考研失败了。可是他失败后所表现出的那种心境,真的很牛B,很通透豁达的感觉,感觉比成功的意气风发更具有说服力。然而我怎么调试也达不到他那个状态,起码根本无法做到一点点的自我欣赏。原因很简单:努力不够。虽然努力够了也肯定被拒,但自己觉得努力不够的话,就会产生后悔的情绪,就会留下那么一点儿遗憾,没有什么东西比后悔更可怕。
不过这个问题还是不该再说了,现在还在这个问题上喋喋不休完全是因为“情绪中的头脑”。这些年我最为长进也最不该长进的能力就是把自己的情绪用很伪学术的方式解释出来,其实心中明白那是对自己胡搅蛮缠,找些能把自己忽悠过去的理由。
最后回到原点:面对不公平,能做的唯一一件事情也只有接受,即使罗嗦再多也没用= =
但是骂娘一句总可以吧…?/_\
滚你妈的只要外国人拿到BAC就不可以走DAP程序!!!!!!
反省完毕orz
06.10
2011.06.10 Friday
被某学校拒了,但是我很坚挺 !
说没感觉那是假的,但是喝了四罐啤酒,浪费了一天时间,反复repeat《Brick》了无数遍之后,我还是心如止水了。用师傅的话说就是“自己心里明白怎么回事之后,把情绪的根源找到了,情绪也就不再是个无解的问题了。”
有些事明知是错的,还想去试一下。就像我明知情绪是没用的,可是还是bouffer了一下午不良情绪。
但是其实,想一下如果时间在几年前,遇到这种事情,我的反应绝对不会如此平静。所以这件事虽然很糟糕,但是我对结果的承受能力让我自己很满意,这或许是唯一的收益,但这就够了。
有很多事情还没想明白,和师傅也没说清楚,也不想再说了。一个阶段终于结束了,生活仍在继续,明天太阳照常升起。或许明年我还会再试一次,明年不行后年再来一次,总之现在就这么的吧。
不过其实这根本不是什么事儿,还非得写篇日记来说证明我的心性还停留在十代的水平…真是没救了。一定有很多人把“失败”当成珍贵之物,觉得它比(相对而言的)成功更有纪念价值,我不会是唯一一个。
P.S.照着wiki的资料找了ben folds的全部专辑,太好听了!<brick>的钢琴版固然好听(毕竟那是老ben引以为傲的东西),但是A cappella版却更出乎我的意料,所以这人的天才真是能从各方面显现出来啊/_\
说没感觉那是假的,但是喝了四罐啤酒,浪费了一天时间,反复repeat《Brick》了无数遍之后,我还是心如止水了。用师傅的话说就是“自己心里明白怎么回事之后,把情绪的根源找到了,情绪也就不再是个无解的问题了。”
有些事明知是错的,还想去试一下。就像我明知情绪是没用的,可是还是bouffer了一下午不良情绪。
但是其实,想一下如果时间在几年前,遇到这种事情,我的反应绝对不会如此平静。所以这件事虽然很糟糕,但是我对结果的承受能力让我自己很满意,这或许是唯一的收益,但这就够了。
有很多事情还没想明白,和师傅也没说清楚,也不想再说了。一个阶段终于结束了,生活仍在继续,明天太阳照常升起。或许明年我还会再试一次,明年不行后年再来一次,总之现在就这么的吧。
不过其实这根本不是什么事儿,还非得写篇日记来说证明我的心性还停留在十代的水平…真是没救了。一定有很多人把“失败”当成珍贵之物,觉得它比(相对而言的)成功更有纪念价值,我不会是唯一一个。
P.S.照着wiki的资料找了ben folds的全部专辑,太好听了!<brick>的钢琴版固然好听(毕竟那是老ben引以为傲的东西),但是A cappella版却更出乎我的意料,所以这人的天才真是能从各方面显现出来啊/_\
06.01
2011.06.01 Wednesday
道德是对弱者的仁慈,道德是强者的勇气
从来没有对这句话这么感同身受过。虽然听起来挺像大道理,但在合适的时候出现,它真的是一颗定心丸,所以有时候一些大道理还是很有用的=v=
从来没有对这句话这么感同身受过。虽然听起来挺像大道理,但在合适的时候出现,它真的是一颗定心丸,所以有时候一些大道理还是很有用的=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