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者ブログ
一个无聊的人
02.12
×

[PR]上記の広告は3ヶ月以上新規記事投稿のないブログに表示されています。新しい記事を書く事で広告が消えます。

05.22
【经常经常,我会觉得自己是在犯傻逼。跟一切格格不入,讨厌一切现实中的东西,总被人欺骗,老是整天神经质一样的想这想那。最主要是born to lose,还完全没心眼!】
供起来。

今天试着发泄了一下居然没哭出来,据说成年人的心理防卫机制是自嘲,难道我终于成功了…

所以只能骂自己几句2缺之后试着爬起来,想解决办法,想怎么把心情调整成攻防兼备的状态,把脸皮的厚度增加几厘米。其实有时候只要想想生死问题,想想人有多渺小,就会成功的认识到自己的患得患失是愚蠢行径了。所以即使丢脸也要继续下去,毕竟几十年之后人都作古了,既然不打算告诉子孙后代,丢脸的事情除了你我他也没别人知道,更不用载入人类史册,所以我…还BLX个啥呢?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还活着,有吃有喝,家人健在,心满意足了。
师傅说的对,人得变皮实一点,路还长着呢,加油!

P.S:跟Ludo和家人出去吃饭中途遇到朋友,结果提前离席了,一群人又跑去酒吧喝了一顿,回来时东倒西歪的好像现在都大脑神志不清。在正确的时间喝多,感觉真的很爽!但愿明早起来醉意能同脑子里那些有的没的一起消失:S

晚上做个了梦,一个人在梦里教训我“法语水平太烂!”,按理说这个时候我一定会起来反驳说我虽然没多好但也不至于到烂的程度,就是纯文学的写作总不及格口语或者议论文再怎么说也还(……),但最后我却低头了,觉得ta教训的是,教训的大大的好。
这大概是因为白天我自己教训了自己的原因。
正确的来说就是,我不能老把自己放在留学生和法国人之间那个不上不下的位置,那个位置会给我很多开脱的理由,让我在这个水平停滞不前。上了大学之后因为专业的原因,看文学性的东西越来越少,写作水平也退化的厉害,这不对劲。
所以想要再跨越一步,只能把自己当法国人来要求,在语言水平这方面。戴思杰不也是和我一样的年龄到法国来的吗!他都能写出那么牛B的小说了。虽然多少年前的环境比现在清净很多,比较适合做学问……不过现在需要的则是意志力,虽然我一直都没这个东西,但…它难道不是个正常现象吗?(才不是
 
以后再也不敢喝多了,睡了一觉还晕着这有病啊。
另外最近每次自嘲完了就去听尾崎丰,好像从他那里总能找到痛快承认自己很2的勇气,虽然只不过是虚假的洒脱一番,但就算这样也足够了。
以及深刻感受到,就个人而言,如果有一件事情能处理的很折中并且让自己满意,一般都是经过了一番非常痛苦的矛盾和犹豫之后才达成这效果的,虽然事后总会觉得自己不够果断。可是反过来,往往觉得很顺手就处理完的事,事后回想起来总会觉得有点瑕疵,觉得自己少想了很多东西——这个是不是性格问题我还不太清楚,不过大概是了。
所以根据结果来看,我必须要说服自己:把这个犹豫当成一种思想常态,而不是一种病态,并且提高犹豫的内容的合理性。要犹豫就要有理有据的犹豫,理直气壮的犹豫,想得多不代表不能解决。在没有具体答案的情况下,任何一条路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只要选定了就要一直沿着它走下去,只有半途而废才是真的失败,其它都不算。
PR
05.20
 我知道换了模板之后自己的日记自己都读得上气不接下气的原因了,那就是它…它太宽了。搞得每次写都觉得应该写很长的东西才能形成紧凑一段,结果把一些应该分好几段来说的东西凑在一起,这样太失败了好吗…

其实是觉得…想衡量一个人的深浅,只有看他自己产出的东西才能校验得出来,文也好图也好。拿文作比喻,朋友说写小说是种和阅读量无关的天赋,如果作者自己可以自己发现问题并且自己给出答案的话,就无需从书中寻找答案了,生活本身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而反过来,即使博览群书,即使有技术会鉴赏,自己产出来的东西如果不行,就说明这人是不爱动脑学而不思的类型。鉴赏是很容易做到的,它甚至可以找对一个方向之后自行训练,但思考的能力可没有办法,人在其所处的环境中,思考的方向最开始可能是被引导的。
(补充一下,评论虽然也是“自己产出的东西”,但它不一样,评论的能力是必须要从阅读量中索取的。)

所以以前总感叹有十六七岁的小孩读特别艰深的哲学书真不容易,现在想想他们大概只是看个风景而已,有时候用审美的眼光去看一切东西也挺糟糕的,那会永远停留在表层…实在太可怕了。

也就是说,有的书必须是带着一定问题去看的,就像那天师傅说的,看书永远是在查漏补缺。就像盖房子,框架打好了砖瓦才有用,框架都没明白搜集一堆砖瓦只会徒增垃圾。如果心中无物,看再多也没用,问题大部分是来自于对生活本身的观察上的。阅读虽然产生问题,但几率肯定比较小。所以大部分情况下,阅读只有在想去求解的情况下才会物尽其用。或许也有人有意识的向某个方向扩充——这种情况下问题就是无限的了,但是这个时候必须要从最浅的方向入手,一个想要扩张自己的人必定是从那些他已经懂得的部分开始,慢慢向外探索的。所以那些16岁就读起康德的孩子,显然不是抱着求知的目的。

不过这话说起来其实不是一般的土(……),小学的时候老师就教育我”要带着问题读课文”,先把问题写黑板上再让全班朗诵,请小朋友们回答问题。而作为一个经历过这些的人,真正对此感同身受居然是十几年之后……sigh。仔细想想看,有时候每天耳鬓厮磨的东西不一定没道理,有些被标榜为人人都懂的东西,再想一遍也会有新收获。再延伸一下说就是,流行总有它的理由,被大多数人都接受的东西总有其原因,你的例外也可能不是真的例外,而是你没体会出它的价值,你连别人欣赏不了的都能接受,怎么别人都能接受的反而不行了?这个时候就需要用脑了,连脑都不用的就很可能是装B了。

所以说啥…我相信爱动脑的人看棒子剧也能看出与众不同的心得来,就像师傅或者我妈这种人。

P.S.车轱辘话的猫饼我真是改不掉了,除此之外还有逻辑混乱…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大脑!
05.09
斯卡拉蒂K466太迷人了。正碰上youtube的一个神演奏,演绎得我想哭,就只站在个人好恶忽视技巧的角度上我说他弹得比Horowitz迷人可以吗!能把严肃的巴洛克演绎成这么滥情的感觉…其实也是种风格吧(汗),这也充分证明了对于一个永远都在入门的听众来说:只有狗血才能大于一切,真的。

另外就是稍微接触了一下勋伯格和韦伯恩的那一派,后者就像想象中那样完全无法接受,那个变奏曲根本就是在琴上乱敲,听了半天也没听出个啥。再加上一点作曲技法也不懂,所以也看不出序列主义到底有啥玄机。不过重复性和严谨性大概听出来一点,听了三个变奏之后多少找出些共同点(…)。这真是纯粹的数理音乐。

然后想起来以前看过的一句话,有人说古典音乐是数理音乐,罗大佑的音乐是人文音乐,当时深表赞同,毕竟除了后期的法国某些作曲家比较讲究旋律性和比较容易跳脱出规则框架之外,德国人的作风一直都深受传统格式约束,从巴洛克到新古典主义,尤其是奏鸣曲之类的,简直是规则二字的体现。但是现在看来,跟第二维也纳乐派的那些作曲家比,第一乐派的新古典主义简直可以夸张的说就是为了取悦听众的耳朵而存在的了。因为前者已经丢掉调性这个东西了(…)。

所以再细分一下的话,纯粹的数理音乐大概也只有从原始主义之后的序列音乐和其衍生——这种音乐不是为了‘被聆听’而存在,而是因为尊崇了某种规则而产生的自然体现,就像荒诞派之于文学和抽象派之于美术。不过毫无考据的脑补一下,序列音乐创始之初的‘毫无可听性’大概也只是个阵痛的过程,高强度打破传统摧毁一切,等待一切“偶然”的重生。然而就像预料中那样,渡过它之后所等来的,是现代音乐的破茧而出。

跑题的P.S.自从看了林璎设计的越战纪念碑的照片之后心脏就一直不怎么舒服,觉得像一把尖刀戳在肉上。后来才发现她说了一句话:“我要你们看了我的设计之后哭”,顿时就明白了…那种感觉其实叫恐惧感。借用维基百科上的形容,就是“裂开的大地接纳所有死者的灵魂”,那个飞镖形的缝隙让人全身起鸡皮疙瘩。


05.05
本文を読むにはこちらからパスワードを入力してください。
 
04.26
本文を読むにはこちらからパスワードを入力してください。
 
04.20
「在他们笔下,只有当现实处于遥远状态时,他们作品中的现实才会闪闪发亮」

余华的这句话来迟了四五年,不过也可能就算四五年前真看到了这句话,我也不会有像现在这么深刻的感触:P
单纯的"代入感"和作者"心中的现实"有着本质的区别,可笑的是,区别却在于作者从被他疏远的那真实的现实中所获得的给养是多少,既要疏远又不能疏远,这样的关系虽然奇怪但也别无选择。

总之我…需要通过阅读完善所谓”心中的现实“,这是为了使它更逼真一点而必须所做的努力:D

另外今天师傅说了一句话,记下来:
自然科学、宗教、哲学...可能并不是面向所有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需要通过熟读以上学科来获得成长,大家可以各取所需。
相反的,并不一定是熟读了自然科学、宗教、哲学的人才是真正的智者,判断一个人深浅的方式有很多,如果被其所掌握的信息量的多少所迷惑,那大概是很糟糕的。
 
04.13
本文を読むにはこちらからパスワードを入力してください。
 
04.08
越到应该干正事的时候就…想干业余的,有大块时间的时候反而干不进去,谁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





 
04.05
很久沒听女人唱的歌(除了miwa),最近翻硬盘存货找到zard和五井道子的碟,重新听了一下,感触过于多,立刻吓得关上了…

身边的盆友都过于传统过于正常,虽然在网络这个大环境中我自诩正常人,但和周围的人一比还是有点格格不入,这并不是我追求的结果。现在心里憋了太多东西,稍微找个口就要倒出来没完,所以不能弄出这么一个缺口。如果不找出来大概我就会自嘲一下把它消解掉了,自己的人格中有一层特别贱的成分,属于不能给糖只能给鞭子的那种。

说到这两年因为各种因素、各种鞭子,我终于脱离了因为别人的评价而伤身的地步,并脑中不时荡出‘我就是这样,别人怎么理解是别人的事’的想法....嘻嘻这算是中二的逆生长吗?:P 可是这样带来的坏结果好像也挺糟糕,因为本身的我仍然是个非常自我、完美主义过分、控制欲强烈、时常想左右他人想法,想教训别人,并且总以为自己是最正确的人。(如果不是这样我就不会总在这里写这么长的东西供人偷窥啦XD)虽说不介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会比较愉快,但那也会引来些不好的结果,即使这个结果还没怎么发生。所以为了完全预防,我想等在下一顿鞭子到来之前…自己把这个毛病给改了:P 如果有这个机会的话。当然,已知方法是妥善生活保持健康,秉承‘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精神…等等,如果还有什么方法的话就更好了?这样的话总会留有希望。

有过对自己很绝望(好吧不是有过而是每天)的时候,但其实根源都来自于对某些事物过分执着,没有找到确认自我价值的正确路径。这一年以来的低潮过后,突然觉得,这些年一直在寻找的路径,其实并不是‘只有一条路’,而是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一个持续的状态。既然我对状态过于追求,就应该在结果上有所舍弃,也应更明白一点:状态的获得是要靠自己的不断调整的,而人生也并不能功利主义。所以需要在思索和拟定方向时也要加入更多的弹性,不能心血来潮钻牛角尖。

所以说人知道自己缺点在哪却难以避免实在是件烦恼的事儿…但如果发现了这种烦恼而无力改变,因为它导致自己屡屡挫败,却还难以克服天性弱点人格缺陷的话,那就更糟糕了。

但虽然我在这儿玩心理医生游戏搞自攻自受,我提到的上述整体情况还是向好的方向改变了不少,相信我!至少毛病虽然存在但我没有把改正它的时间用到没事找事上(可鉴之前的我还真糟糕…)……这一年半我明显感觉比之前活得自在了!即使苦逼也是自在的苦逼,天可怜见。原因之一是成功摆脱了了在Stanislas高中带来的各种因歧视和偏见而产生的不快。原因之二是我在生活中遇到了A同学,在网络上遇到了B和C还有E还有F,还有和生活中的H同学发生的一些经过。原因之三是我改变了每日接触的音乐的风格,藤君的人生哲学观和我同步率很高,所以我从中得到了不少定力。以上一切都证明人应该扩大视野范围,尝试接受曾经接受不了的东西,向不确定和思维惯性挑战,嘿嘿。

然后说到上面提到的这几个人,我觉得和她们的交往还是非常受用的。虽然我一直觉得自己和人打交道这块特别缺乏天分(尤其是和一群人一起共事,单对单还好),但并不想就此放弃当个独行侠(真正原因是我没那个能力和本事嘻嘻),所以还是想在这方面多向人学习并努力一下。在这几人中,B是我打心眼里非常喜欢的性格,女生有这样的性格和品质真的是非常可贵的,看到她我常能挖掘出自己性格中自私小气阴暗的那层成分。C是越深交越觉得自由自在,想和她聊更多甚至包括生活话题的类型,非常老好人。而E是我的国内社会交往经验值取得处,私以为她能代表国内大部分介于‘精神内容追求者’和‘平凡随和社交者’之间的典型,谨慎和小心翼翼和偶尔纠结这方面和自己有点像,但比我做得更好。F则是…我有意识应用搭讪学之后的第一个实践出真知,不管最后成功与否我都从她身上学到很多“怎样从正确的方向进行自我规制和消解”的知识。肉麻一点说我觉得以上这些种性格的人能带动我引出性格中较好的那一层部分(尤其是B和C?)然后在这种状态下多多检视坏的那一层部分,(所以从这一点来看我并不觉得自己当了AB的狗粮?至少还能从中寻获些营养价值的^^)当然,其中由于C同志过于受所以我不能让她继续迁就我,否则我总有一天会[ ]了她的!对不起…

而A和H同学都是过于传统的类型,她们的存在总能提醒我正作为一个非正常阴暗并且偏激的劣等品种,不要选择的生活方式太背离于社会,否则场面应付的再好都会被自己的过分虚假所击垮(后面这句是我自己下的定义)。其实这也是我自己的问题,无数经验提醒我虚假起来比诚实起来伤害性小很多,所以我才会倒霉的在这两个本可以完美兼容的数值之间反复down机。在未来,我希望这个问题可以得以改善。

今天和A出去吃了顿饭喝了点酒而且生活琐事有点特殊意义所以又2了嘻嘻,总结陈词病病发(我什么时候才能进化一点?!!),对不起…!但愿明天也有特殊意义:D 希望我体内的野兽值能减少骚动,拜托了
03.31
日更什么的就别介意了好吗!…(谁介意啊

本来说要补高二数学的小孩儿…也没有什么联系了(是你自己不联系人家吧……。这家教外快还真是不好赚。

自从上了大学之后高中的东西看起来真他妈的简单嘻嘻,但有时候还是脑死搞错点什么地方…?当然现在脑死是更可怕的了,想要在未来不喝西北风这水平实在是1/100的远远不够……对不起。人一长大就会发现什么都难,当然还有2傻如我永远在凡事想当然和凡事想太难之间找不到平衡点。我的理性细胞能不能死回来一点?不其实它们已经都死回来了,不然我就不会因为不要变太木而叹气了…但百花齐放的境界真不能早点到来吗

话说几个月前日记里提到的前辈回 国 了,给我留下了一堆马克笔炭笔坐标尺素描本还有教材书……等一下!马克笔这个东西为什么看人家用起来就那么帅气简单我自己涂了几下就变成小学生水彩笔画☆

话说看着Dean对于Sam的种种(在na同志的解说下♡)让我成功洗脱了因为以前某位 哥界的奇葩 而产生的兄弟过敏体质,似乎有被 基/温情/虐 感动的趋势,至少我知道什么叫正常的哥哥了…Dean你好样的TvT

P.S.每次人生无趣的时候我就会…搜索一下鳐鱼这种生物,然后oh my dog eyes我就会成功恶心得三天吃不下饭^^。这么说来我对它的感情其实已经接近“憎恨你是由于深沉的爱”了吧,这真是个绝妙的升华……嘻嘻即使你认真怀着学术探究的心情也不会在世界上找到比它恶心的生物



03.29
1.
《壊れた世界でカナリアは歌う》实在有点震撼,让从去年干涸到现在的我迅速的…其实也就是满血复活了嘿嘿
具体很难描述,歌词和旋律(更准确说是编曲)的相配实在有点戏虐世界的感觉,完整形容起来就是:迅速地跑起来吧,世界已然被时间迷惑,就把危险视作身后之物,自然而然地迎向未来的所有的不安吧。
这句话真是难以让人理解而且南辕北辙(…),对不起。
其实简要的说就是有点”未来不知道在哪儿“的感觉,这对于一个害怕过早人生轨道fixe的人来说实在会被刺激得血脉喷张,必须的。


2.
一个人一旦被神化了我就喜欢不起来,即使是总司,到最后也认真的认为:”其实并没有像土方那样的手腕和处事能力,也没有像龙马那样高瞻远瞩的眼光,除了剑术非凡之外,其他方面也是个普通人,甚至只是个工具”,如果一个人的身上没有点什么缺点,那优点也不会显得更可贵了,作为一个人去看也没什么吸引人之处。

所以宁愿他的定位是“日常生活中是温情系的清爽青年”…当然这样的定位应该比较接近史料?

这些年价值观改变了太多,新组对自己的影响力慢慢减小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就变得没法完全只带着“审美”的眼光去看这个团体,不会再因为赏心悦目而去喜欢什么,达到‘喜欢’必定要有和人生观相合的目的性,这或许是流于庸俗的表现。

但无可避免,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像以前的那种叛逆和毁灭性完全被磨平了,再回头看新组,只剩下属于当年的记忆。曾经认为的”他们或许会影响我的一生吧?“,也已经消失在身后无限远了,或许我已经站得更高些,可以俯瞰曾经了吗?现在的价值观,大部分是在实际生活中和与人交往中得来的,只能从各种外物中汲取未经实验的价值观的过程,好像随着时间的变化而绝迹了。

就算那个过程没有绝迹,新组也不再是我这个年龄应该欣赏的典范,能汲取的营养已经饱和,不会再在精神上造势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自己真是个非常矛盾的人,一方面没有和现实问题硬碰硬的精神毅力,一方面又总不满足于现实。在实际年龄、社会年龄、精神年龄之间,无法摆脱着”适者生存“这句话带来的束缚。好像我心中总有把尺子,衡量自己有没有在这三个数值之间是否取得平衡,明知自己可以不需要这种平衡,只要过得有所收获就可,但最终却还是因为”害怕出格“而导致了不安全感。所以也就因此放弃了很多可能展开的可能性。
但我觉得没那个精神毅力并不是个…贬义词,如果有就更好,没有也可以过没有的日子,无论哪种,只要能觉得值得就好。


3.

下面有点2,所以请反白吧

(有点…跑题了orz)

na说起六七年萌佐助搞同人看火影的最终感想:青春喂了狗……不其实我是想说宇宙中找不到比这更合适的形容词,嘿嘿。
老实说这是我第一次自动施加心理暗示“再看就滚去死”然后成功脱离影响圈的经历,以前都是自然冷却,这次是不冷却我…就生活不能自理了(尔康脸
就在去年年底,准确的说是直到两三个月前我还在持续为AB毁了他而苦逼着,现在已经千帆过尽接受事实了。教练,萌2D的极致我做到了哟!

但EMI inori 明日川 增我部 nilo shino大大的同人我是不会忘的,NS仍然非常有料,但我心中完整的佐助已经在原著中找不到了(到目前为止,除了结局死了或者有什么转机…嘻嘻我还有一线希望真是213死蠢),胡子也已经高大全称神圣母第二了…

嘻嘻AB你可以继续用圣母来毁我CP,毁了IS,NS也时日不远,但佐助千万不要结局搞出些什么圣母行为,否则……他…他是谁我不认识。


| prev | top | next |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Profile


Author: Nainica/Seral
11月9日 A型
此地为私人blog,如有任何言行使您感到不适,请直接点击浏览器上方红叉。
Archives
忍者ブログ  [PR]
  /  Design by Lenny